7月,漯河市残疾人康复教育中心小琪雅“毕业”了,她的妈妈含着眼泪,送来一面金灿灿的锦旗,激动地说:“孩子康复成功是老师的辛劳,是党的政策好,是残联改变了孩子一生的命运,救了我们一家,太感谢你们了!”老师们眼里含着泪,脸上挂着微笑,一边帮忙收拾物品,一边叮嘱孩子要大胆自信地表达自己……天生患有听力障碍的琪雅经过三年的康复训练,完全能够正常交流,即将在秋季和健全孩子一起进入小学随班就读。在漯河,今年已经有867名残疾儿童得到了及时有效的康复救助,他们的康复效果如何?还有什么需求?残疾儿童家庭的幸福安康始终牵挂着各级党委政府的心。
近年来,漯河市委市政府全面贯彻落实《河南省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实施办法》,把残疾儿童康复救助作为“十大民生工程”,纳入全市重点民生实事,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同志多次指示批示,作出具体部署,市政府残工委组织协调各部门力量整体推进,残疾儿童覆盖面不断扩大,残疾儿童救助数量连年攀升,救助标准逐年提高,残疾儿童家庭求助有门,救助及时,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满意率保持100%。
“一盘棋”谋划强保障
推动惠残政策保障。联合10部门出台实施方案,连续两年逐步扩大救助年龄,将残疾儿童康复救助的年龄从0-6岁扩大至12岁,拓宽救助范围,扩大救助覆盖面;进一步提高救助标准,视力康复救助标准提高到2000元/年,积极支持有条件的县区提标扩面,舞阳县将救助标准提高至17000元/年。并将脑瘫儿童康复纳入慢性病管理范围,逐步将智力残疾儿童和孤独症儿童康复纳入慢性病管理范围,让更多残疾儿童家庭受益。
推动部门合力保障。市政府制定出台《关于贯彻落实河南省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管理办法的实施意见》,对残疾人康复工作“必须干、干什么、怎么干”的问题,明确各级政府各部门责任。市县两级财政将儿童康复救助工作常态化纳入预算,强化资金保障,民政、教育、卫健、残联等部门共同出台《漯河市残疾儿童筛查救助衔接机制》,推动全市所有县级以上医院建立健全新生儿筛查、诊断、评估、康复救助一条龙服务网络,对新生儿缺陷以及因病致残人群进行康复救助政策宣讲、残疾预防知识宣传,帮助他们实现早筛查、早干预、早治疗、早融合、早康复,新生儿早期康复率基本达到100%。教育部门全力推动残疾儿童接受融合、全纳教育,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7.17%。司法部门开展残疾人法律援助宣传活动,残疾未成年人法律维权意识显著提高;卫健部门组织专家开展各类康复讲座;市心理咨询师协会设立天使家园和明心家园项目,举办线上线下讲座,关爱残疾儿童家庭;教育系统开展“一件冬装暖人心”党员志愿服务、“老少同乐情暖重阳”“花好月圆为爱行动”等,惠及残疾人家庭1500多人次。
推动建立机制保障。以“一手抓管理、一手抓服务”为中心,健全完善残疾儿童康复救助资金结算机制,实行季度结算,简化结算流程,对结算资金计算办法进一步明确;夯实残联和机构经办人责任,对经办人职责任务、经办事项等进一步明确;建立双监督双管理机制,即县区对辖区机构实行属地管理制度,同时对输送到康复机构康复训练的儿童实行跟踪管理制度,建立回访制度,通过实地查看、电话回访、满意度云问卷调查等形式,推动康复救助全流程管理、全方位服务、全过程监管。
“一揽子”真抓促提升
以开展行动促质量提升。开展漯河市“残疾康复服务质量提升年”行动,开展康复质量“六个一”提升活动和“辅具有爱行动无碍”行动。即:每月举办一次讲座、每月开展一次评估、每月开展一次督导、每月一次走访、每月一次活动、每月一次安检。
以强化培训促水平提升。聘请专业团队、邀请专家、康教中心工作人员和专业人员走进社区、康复机构,开展康复技术培训、家长培训、业务研讨会;开展康复知识技能培训、心理健康讲座、服务礼仪培训、康复档案培训等,累计培训康复技术人员5200多人次。今年7月举办漯河康复论坛,专题研讨残疾儿童康教融合、特殊教育等课题,对提升全市残疾儿童康复水平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以评估考评促效果提升。成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领导小组,设立项目推进、技术指导和督导检查组,专人专责,分工协作,台帐推进,狠抓落实。定期抽检在训儿童康复效果,并委托康复学会对抽检儿童进行专业化跟踪评估,并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随机抽查10%的救助儿童进行阶段性跟踪评估,残疾儿童家长较为满意。
以安全保障促能力提升。召开残疾人康复机构安全管理工作会,明确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和责任分工,切实做到责任落实到位、规章制度到位、排查整改到位。组织开展消防安全、防疫知识讲座,进行安全消防实战演习;开展疫情防控、消防设施、食品安全、日常管理进行安全大排查,及时发现解决潜在的安全隐患,切实保障残疾儿童康复安全。
“一股劲”创新谋出彩
规范机构准入与考评。联合教育、民政、卫健等部门,按照残疾儿童康复服务团体标准,制定符合我市实际的机构入围标准,采取公开招标、优胜劣汰的方式,邀请省残联康复中心专家评审,评选出15家定点康复机构。同时出台《漯河市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机构效果导向考评办法》,对资金使用效益、残疾儿童康复质量和效果、群众满意率等方面进行督导监督,建立考评指标,评出年度“示范机构”、“群众满意机构”、“达标机构”。各机构不间断开展玩教具技能大赛、康复技能大比拼、线上公益讲座、“融合教育、语爱童行”“拥抱星星的孩子、助力学前融合”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机构实施品牌创建,激励调动康复机构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特色化发展。
建立“四大”服务团队。为促进康复技术人员队伍专业化水平提升,更好地为残疾儿童家庭服务,成立特殊教育、心理疏导、孤独症早期干预、康复技术四大康复服务团队,每个团队有2名以上博士生导师加入,团队为全市残疾人康复工作者开展技能培训,为残疾儿童家长实施康复指导,倾力打造残疾人康复专业技术新高地,为提升全市乃至周边地市残疾儿童康复质量和水平提供有力支撑。
实施居家康复服务。为解决残疾儿童家庭无法进入机构康复的难题,动员康复工作者,组成康复服务工作分队,定期深入基层,走进残疾人家庭,现场示范指导,耐心解决家庭康复问题,切实提高家庭康复意识,残疾人家庭受益明显。尤其在疫情期间,开展“疫路有我,康复同行”行动,创新措施,拓展服务,确保疫情期间,残疾儿童“停课不停训、防疫康复两不误”。引导全市15家康复机构在充分征求家长意愿的基础上,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线下康复的儿童加强防控管理,对居家康复的儿童采取线上课堂的形式进行不间断康复服务。明确线上康复与线下康复按同等标准给予结算,康复服务机构通过电话指导、钉钉直播课、一对一指导等方式,发挥专业优势,坚持不懈为707名残疾儿童提供线上康复训练指导、抗疫知识宣传、心理健康咨询等服务,开创了非常时期机构康复和家庭康复结合的新途径,同时提升了康复效果。充分利用“爱耳日”“全国助残日”等时间节点,大力开展康复知识、惠残政策等宣传活动,累计培训家长3900多人次,家长康复理念显著增强,全社会关心关爱残疾儿童的良好氛围越来越浓厚。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加强监督指导,提升康复服务能力,不断增进残疾儿童家庭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供稿单位:漯河市残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