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新闻资讯

云南楚雄州:让残疾妇女“绣”出幸福新生活

发布时间: 2022-10-20 09:16:46 | 来源: 云南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 吴一凡
分享到:0

近年来,楚雄彝族自治州依托彝绣产业发展,精准助力残疾贫困妇女就业,探索出了帮助残疾妇女就业的“楚雄模式”。

image.png

“绣”出幸福新生活

张华芝出生于楚雄州南华县,身高只有1米左右。州县残联非常重视对她的培养,多次推荐她参加各种形式的彝绣技能培训班,通过多年的培训,张华芝绣出的作品栩栩如生,十分畅销。2016年3月,张华芝创建了南华县华芝巧手彝绣经营部,从一名重度残疾妇女到彝绣非遗传承人、创业女性,引领和鼓舞着无数残疾女性,绣出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新天地。

在楚雄州,像张华芝这样的绣女有很多。这些绣女虽非科班出身,只是一群普通的甚至是贫困的残疾妇女,却让古老多彩的彝绣焕发出别样的时代光芒,而多彩的彝绣也承载着她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近年来,为让彝绣这一优秀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楚雄州委、州政府依托自身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大力弘扬和发展彝族文化产业,明确提出培养“10万绣娘”助力乡村振兴。在这样的背景下,楚雄州残联积极探索、开拓创新,把残疾人就业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通过整合各方资源,创建云南省首家残疾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彝绣实训基地,实施楚雄州残疾人“百名绣女培养计划”,按照“残联+基地+残疾人”联动发展帮扶模式,选拔培养了100名残疾人艺术人才,打造云南彝彩文化创意有限公司等“精品基地”。再依托“基地”加大培训力度,通过“传帮带”培育出一大批居家就可灵活就业的残疾人刺绣女能手。

手牵手传承非遗产业,心连心共筑文明家园。在迈向小康的路上,“一技在身”残疾人妇女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也促使彝绣文创“一路高歌”。武定县猫街镇仓房村委会残疾人普桂是一名聋哑人,自从参加了楚雄州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中心举办的技能提升培训班后,刺绣的技能逐渐提高,每月订单不断,如今月收入达2000元以上,成功实现居家就业;郭玉珍、黄永兰、赵开芹……通过参加残疾人刺绣技能培训,一个个贫困残疾妇女通过彝绣实现就业,托起很多残疾人家庭“稳稳的幸福”。

image.png

“绣”出幸福新生活

“只有把彝族手工艺品变成商品才能创造价值。”楚雄州残联把残疾妇女学习彝族刺绣技能作为选拔培养文化艺术人才的重要工作,充分借助基地成熟的加工、销售渠道,帮助广大残疾妇女及家庭发家致富。2016年以来,楚雄州残联先后共投入355万元培训经费,举办非遗传承彝族刺绣初中级培训班和刺绣技艺提高班13期,培训残疾人妇女彝绣500人,帮助319名残疾妇女成功创业就业;投入资金100多万元,从普通绣女中遴选培养出100名残疾人彝绣人才,其中1名残疾妇女成为彝族刺绣非遗传承人。至2021年底,围绕彝绣扶持创建各级培训和就业示范基地6个,示范点4个,先后安排189名残疾人就业,辐射带动1100名残疾人靠彝绣就业增收。通过加大残疾人就业培训力度、鼓励居家灵活就业等方式大力开展就业服务,使越来越多的残疾人走上自立自强的小康之路,走出一条“建基地—培龙头—育人才—促就业—稳增收”的残疾妇女就业之路,形成有特色、可复制、可供借鉴的“楚雄模式”,为云南省贯彻落实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计划和助残就业“十百千万工程”树起了助残就业的典型标杆。

为持续改善残疾人就业创业能力,省残联将用好典型,以“楚雄模式”为产业助残示范引路,在全省大力宣传推广“楚雄模式”,扶强培优残疾人自主创业龙头企业及个体优质工商户,打响残疾妇女彝绣品牌、打响“一心”助残品牌、打响云南产业助残品牌,为保持国家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贡献“云南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