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康复辅具

带来更多智能化和人性化的体验!长三角首个残疾人康复辅助器具与技术重点实验室揭牌

发布时间: 2022-11-22 09:32:53 | 来源: 上海残联 | 作者:  | 责任编辑: 吴一凡
分享到:0

11月20日下午,上海市残联智能康复辅助器具与技术重点实验室揭牌仪式暨第五届阳光文化周开幕式在同济大学附属养志康复医院举行。上海市残联理事长、党组书记王爱芬,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陈义汉,上海市残联副理事长戴光铭,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副主任赵蓉,松江区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朱大章等共同为实验室揭牌,并出席文化周开幕式。

image.png

领导为上海市残联智能康复辅助器具与技术重点实验室揭牌

王爱芬在揭牌仪式和文化周开幕式上发表讲话。她指出,上海约有60万名持证残疾人,康复是帮助残疾人最大限度地改善和恢复生理、心理、社会生活等功能的一项社会福利事业。面对新一轮发展,要坚持专业引领,强化体系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实现早期预防、临床诊断、康复评估、康复干预一站式康复服务,做优服务链。要构建康复专科联盟,促进优质康复资源辐射带动作用,立足上海、辐射长三角、面向全国,构建多元化、立体化、全程化康复医疗和管理网络,做大服务“蛋糕”;要加强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供给,建设长三角辅具适配服务平台,惠及长三角乃至全国残疾人群,体现上海的引领作用。

她强调,养志康复医院是上海首家公立康复医院、首家大学附属康复专科医院,是“健康上海”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始终坚持“三大定位”“四大高地”“七大中心”的战略方向,在“占领新高地、树立新标杆、引领新发展”一张蓝图上干到底,要深化创新研究方向,发挥康复医学基础研究中心、智能康复临床研究中心、转化研究中心三大科研平台作用,聚焦“上海市残联智能康复辅助器具与技术重点实验室”龙头带动和辐射效应,为服务长三角辅具康复技术贡献智慧。

据了解,目前为残疾人提供的辅助器具重在“适配”上,比如为下肢残疾人提供轮椅、拐杖等,为盲人提供盲杖等。但在个性化和智能化上还有待加强。当天揭牌的实验室,是长三角区域首家针对残疾人士开展的伤残器官功能修复技术和智能康复辅具研发实验室。围绕“伤残器官功能重建研究”“智能康复辅具研发”和“康复技术临床研究”三个方向,开展智能康复辅助器具技术设计与研发,培养辅助器具科技创新人才,全力推动康复辅助器具产业提质增效。实验室期望能够从源头上阐明残疾组织器官再生修复障碍的病理基础与关键调控机制,在此基础上开发出具有康复治疗和改善残疾功能的辅助器具及技术,为残疾人士带来更多智能化和人性化的体验,满足本市残疾人、老年人、伤病人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

揭牌仪式结束后线上线下同步举办院士论坛

例如脊髓损伤、脑中风等患者往往有肢体活动障碍,轻者手脚行动不便,重者瘫痪。实验室采用生物工程、智能传感及康复治疗等技术,研发适合不同瘫痪者特点的外骨骼机器人、智能轮椅等,协助不同程度的瘫痪者恢复活动能力、改善心脏状况、锻炼肌肉强度、加速康复进程。

上海市残联智能康复辅助器具与技术重点实验室

会上,同济大学副校长陈义汉院士致辞并对智能康复辅助器具与技术重点实验室的建成表示祝贺。

揭牌仪式结束后线上线下同步举办院士论坛暨第十届阳光康复大讲坛,中国工程院院士、康复大学校长董尔丹,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陈义汉,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长庚医院院长董家鸿分别发表主题演讲,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首席教授顾宁就实验室成立表示祝贺。

科研人员在实验室开展研究

在第31个“国际残疾人日”到来之际,养志康复医院以开展阳光文化周活动和启动重点实验室为契机,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将科技与康复相连,将创新与发展相系。作为医院的特色文化品牌,阳光文化周活动为医院挖掘精神、传承文化、展示形象、凝心聚力提供一个开放的平台和窗口,为推动中国康复事业的发展绘蓝图、布新局、谱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