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是一个特殊困难的群体,需要格外关心、格外关注。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发展,把保障残疾人民生福祉、改善残疾人生活品质、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作为建设“弱有众扶”的民生幸福标杆城市的重要内容。深圳市连续两届荣获全国无障碍环境建设示范城市,被国务院残工委办公室确定为全国残疾预防重点联系地区,张莹莹先后获得“全国自强模范”“中国好人”“全国文明家庭”“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道德模范等多项荣誉,一大批残疾人和残疾人工作者在各个领域崭露头角,彰显深圳城市活力、魅力和创新力。
残疾人高质量实现全面小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深圳各级残联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要求,制定实施了《深圳市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十三五”规划》,实施重点残疾人民生实事项目12个,着力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实时动态调整残疾人“两项补贴”,困难残疾人家庭实现“应保尽保”。全面落实《深圳市残疾人特殊困难救助办法》,切实帮助残疾人解决特殊困难。对残疾人提供保障性住房优先选房和定向配租,惠及1300多户残疾人家庭。仅2022年,截止至10月底,我市残疾人两项补贴对象共34774人,发放残疾人两项补贴资金15300万元,做到应助尽助。各级残联始终将对口脱贫攻坚和对口帮扶工作摆在重要位置,举非常之策、用非常之力,对口支援新疆喀什、广西百色、河池和广东河源等地残疾人帮扶,打造了“五个养猪人”“五个牧羊人”等残疾人帮扶品牌,兑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的庄重承诺。
残疾人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过去十年,深圳市通过“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3个残疾人事业发展规划,全面提升残疾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立项和建设了深圳市创新创业无障碍服务中心、深圳市托养康复中心、深圳市爱心无障碍公园和深圳市助残电召服务中心等“四个一”项目工程,建成市助残电召服务中心并投入运营,建成了坪山区、光明区和盐田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提升了市区两级残疾人服务能力。全市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面积达到78012.95平方米,比10年前增长35.7%。新建成15家残疾人街道综合(职业)康复服务中心,基本实现全市残疾人日间照料、辅助性就业等服务全覆盖。认真落实中央群团改革要求,有序推进市、区残联改革。出台《深圳市残联改革实施方案》,设置专兼挂理事和兼职副理事长,引入社会力量进入理事会,进一步扩大市、区两级残联组织群众性、代表性。推动各区(新区)成立区政府(新区管委会)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完善区级残疾人工作领导机制。多层次、大规模、系统性开展培训,加强残联系统工作者队伍素质能力建设,切实增强基层残疾人组织战斗力。完成市盲人协会、市肢残人协会、市聋人协会、市智力残疾人及亲友协会和市精神残疾人及亲友协会法人登记注册,依法规范各级残疾人专门协会活动,完善残疾人专门协会法人治理。加强社区残疾人协会规范化建设,提升残疾人专职委员队伍建设水平。培育助残社会力量,持续加大政府购买残疾人服务力度,助残服务机构达到108个,助残志愿服务队伍不断壮大。
残疾人教育迈出新步伐。过去10年,深圳市全面落实《残疾人教育条例》,市政府制定了两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建成市第二特殊教育学校和7所区属特殊教育学校,推动实施从学前教育到高中阶段教育本市实名登记残疾学生15年免费教育。推动成立了市、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成立了“深圳市残疾人教育专家委员会”,促进特殊教育工作的开展。依托特殊教育学校,建立市、区特殊教育资源中心,特殊教育资源教室配置率不断提高,举办全国第一个视障康复教育班,实现我市六类特殊儿童早期干预服务全覆盖;推进特殊儿童学前融合教育和引导式教育,探索建立具有深圳特色的学龄前特殊儿童融合教育后续支援服务新模式,开展融合教育的学校明显增加,融合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
残疾人政策体系不断完善。过去10年,深圳各级残联积极推动各类残疾人政策出台,残疾人政策日渐完备。市残联推动市人大常委会出台《深圳经济特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办法》《深圳经济特区无障碍城市建设条例》,全面推动深圳残疾人权益保障、无障碍建设、残疾预防和康复等工作走在全国前列。推动市政府出台《深圳市创建无障碍城市行动方案》《深圳市加快发展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的实施方案》《深圳残疾预防行动方案》,极大推动无障碍城市建设、高端康复辅具产业发展,有效发挥了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在残疾预防中引领作用。出台实施《深圳市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实施办法》《深圳市促进残疾人就业办法》《深圳市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办法》,进一步健全残疾人康复就业政策体系,让全市残疾人获得更为高效有力的公共服务。
残疾人在突发公共事件保护机制不断健全。始终把残疾人生命健康安全摆在首要位置,不断完善残疾人和残疾人定点康复机构疫情防控措施,筑牢残疾人服务机构疫情防控线。制定突发公共事件残疾人服务指引,积极推动手语等重大信息应用。加强残疾人服务机构安全保障、应急服务、消费安全能力建设,开展残疾人应急科普宣传,提升残疾人自救、求救能力。积极做好无人照料残疾人临时生活照料照护服务,加强走访探视,及时提供必要帮助。
(供稿单位:深圳市残疾人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