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年度人物候选人

王 妙

发布时间: 2023-02-08 14:20:47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佚名 | 责任编辑: 吴一凡
分享到:0
编号:CL29

王妙.jpg

推荐单位:河南省残疾人联合会

推荐词:身残志坚自强不息勇敢追梦

人物事迹:

王妙,女,1992年6月6日出生,汉族,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邱集乡大王行政村人,患有先天性世界罕见病成骨不全症,俗称“瓷娃娃”。(肢体残疾二级),在家自学文化知识到初中,鹿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鹿邑县王妙钩绳编织店店长。仅靠一根钩针一条线带动村里留守妇女一起创业。

30岁的王妙是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人,身高只有1.2米,患有成骨不全症,俗称“瓷娃娃”从出生第14天开始,她就经常骨折。“不断地骨折,即便是很轻微的碰撞,都有可能造成严重的骨折。”在王妙的印象中,她的童年是灰暗的,只能依靠一把小板凳缓慢地挪着行走,平时几乎没有出过家门。

“对我来说,那时连想看一眼地里绿色的麦苗,都是一种奢望。”更加让王妙感到伤心的是,因为没有机会上学成了她一生中最大的遗憾。“农村孩子不读书,就没有前途。”说起成长经历,王妙至今清楚记得,小时候,自己站在学校门口忍不住哭泣的一幕幕场景。那时候,每天上小学的弟弟放学后,她就缠着弟弟教自己读书写字,慢慢地,她的识字量越来越多,她通过读书为自己汲取了很大的力量。后来,年龄大了一些,妈妈为她买了一台电脑,从此,这个热爱学习的小女孩与外界有了一条沟通的渠道,同时也打开了她的“世界”。通过和全国各地的病友沟通,我知道了自己的这种罕见病是可以治疗的。”这个消息如一束光照亮了王妙的心,“连下地走路都胆战心惊的日子,终于有希望改变了”。她兴奋地将这个消息告诉了妈妈,即便家里这些年已经一贫如洗,但妈妈还是愿意为了她试一试。

“妈妈为了凑齐治疗费用,在一家食品厂打了一年的工,每天要烙3000个鸡蛋皮,手上烧得都是血泡。”星期天妈妈还去建筑工地兼职做小工搬砖打杂挣钱靠着母亲和父亲打工的收入,终于凑齐了到天津手术的费用。

“在天津的医院总共进行了两次大手术,这两次手术开始改变了我的命运。”手术让王妙拥有了借助双拐行动的机会,她不仅能走出家门,还在天津治疗期间,结识了许许多多的爱心人士,有了更广阔的天地,王妙对以后的路更有信心了,心里也萌生了更多的想法。“小时候就和妈妈学习编织,妈妈也是村里的一把巧手。”在天津治疗期间,王妙经常和一些爱心朋友们一起去图书馆学习,在那里,她接触到了更加丰富的编织类书籍,从此爱上了编织。对于王妙而言,这一年是一个“质”的改变。她通过编织,靠自己的双手,挣到了她人生的第一笔收入。“和爱心朋友一起去摆摊,售卖我们的编织作品。”王妙思量,既然能够换来收入,就要把这条路一直走下去,要把每一件编织作品做好、做精,让每一个顾客从心里觉得物有所值。凭借着一点一滴的努力,王妙接到的订单越来越多,“最远的订单有美国的,订的是冬天戴的编织帽,国内的订单也有很多,有上海的、江苏的,还有西藏的。”

王妙带领周围的乡亲在自己的工作室内进行钩编.jpg

有了订单就和村里的留守姐妹一起制作。渐渐地,王妙的励志致富故事,成了村里口口相传的美谈,慕名来学习的人越来越多。“淋过雨的人,才会想着给别人撑把伞。”王妙说,只要大家愿意学,她就愿意免费教。在她家里,每天都挤满了来学习的人,大家簇拥地坐在一起,交流技艺,相互成长。“我目前面对面教过的学生大概有一二百人。”为了帮助更多的人,王妙还专门录制了几期视频,发送到网上,希望能够帮助到更多和她一样的小伙伴们,如今,学生的作品也远销到了国内外,更多的人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不仅如此,她们还组建了自己的团队,未来的路还很长,希望自己照顾好家人,帮助更多的人找到希望,带领更多的人致富,创立属于团队自己的品牌。“让每一个来到鹿邑的人买一个小编织纪念品带回家,这也是我的心愿”。

2018年年初,王妙参加嘉特汇创业班蛋糕求作品原创设计比赛,王妙设计了两款作品分别是《巧心》披肩和《渐变半长裙》,分别或原创设计二等奖和三等奖,2019年设计牙牙战士获天津市潮汐济困卓越设计师称号,2020年被天津市潮汐公益聘为特约讲师,2019年获得第五届上海国际手造博览会形象设计杰出贡献奖,2019年被中共鹿邑县委宣传部共青团鹿邑县委员会授予“鹿邑县新时代向上向善好青年”。2019年被周口市妇女联合会授予“巧媳妇创业就业示范基地”。2020年在“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中,被评为”鹿邑好人等。2021被新华社、腾讯产业互联网、新华每日电讯、腾讯课堂、大河网等新媒体平台争相发布,巧姑娘王妙走到了更多人的面前,讲述属于她的蜕变故事。2021年3月8号王妙事迹升上微博热搜榜第三,民生频道、都市频道、河南商报、河南青年报、大河报、四川观察、等各大媒体宣传报道。2021年6月被河南省妇女联合会授予河南省巧媳妇创业就业示范基地。2021年参加“雪莲杯“羊绒服饰及手编作品创意邀请赛中,作品{我心向党}荣获非服饰类最具创意奖。2021年被南方周末和腾讯课堂评为”2021年度十大沸腾新青年:,2021年带领20多位留守妇女参与制作,2022年北京冬奥会,奥运颁奖花束绒耀之花的制作。2022年王妙事迹再度被各大媒体相继报道,央视新闻频道《遇见你》播出12分钟33秒的视频报道

一把钩针,一团绒线,一把剪刀,一个温暖的创意,把鹿邑县邱集乡东大王村的“瓷娃娃”王妙和北京冬奥会紧紧联系在一起。不久前,王妙和村里的姐妹们共同完成了北京冬奥会颁奖花束中部分绣球花和月桂叶子的编织工作。“瓷娃娃”王妙是谁?她是怎么获得参与编织冬奥会颁奖花束机会的?用时多久?编织了多少花束?2月6日,带着市民关心的问题,记者采访了鹿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王妙。

“绒耀之花”和“织女”们的美丽邂逅

“快看,这就是我们织就的颁奖花束!”2月6日20时,在奥运之火的见证下,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与鸟巢映射出的红光交相辉映。在北京赛区颁奖广场,中国短道速滑运动员范可新、曲春雨、武大靖、任子威、张雨婷站上了最高领奖台,挥舞着永不凋谢的“绒耀之花”向世界微笑。坐在电视机前的王妙紧紧盯住屏幕,看到这一幕,她不禁热泪盈眶。看着北京冬奥会的获奖健儿手握花束站在领奖台上,王妙的内心格外激动。这一刻,是她30年来最高光的时刻,她为自己感到骄傲。

在奥运会历史上,颁奖花束和奖牌往往是出镜率极高的重要配角。与往届颁奖花束采用传统鲜切花不同,本届冬奥会颁奖花束采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海派绒线编结技艺”钩编而成的绒线花花束,既保留了奥运颁奖仪式中花束的形制,又践行了节俭、可持续的办奥理念,寓意着温暖、祥和,可永久保存,成为“永不凋谢的奥运之花”。整个花束包括玫瑰、月季、铃兰、绣球、月桂和橄榄6种寓意美好的花型,分别象征着友爱、坚韧、幸福、团结、胜利与和平,花束手柄的蝴蝶结丝带上还印有“BEIJING2022”字样。

2022年5月1日王妙在鹿邑老子学院教授并向游客展示技艺.jpg

2021年10月底,天津市潮汐公益服务中心与王妙取得联系,请她制作一批标准要求非常高的花束。由于保密原因,此时的王妙还不知道她未来要编织的花朵将会用于冬奥会颁奖典礼。在拿到制作视频、图解、材料包后,王妙尝试编织并将样品寄过去检验。通过检验后,王妙拿到了5000朵绣球花和1300片月桂叶子的订单,这时她才知道这些花朵的用途。“绒线花,又叫毛线钩花,它不同于传统意义的平面钩花,而是利用各色毛线精妙钩织而成,花的层次分明、质感蓬松、立体感强,貌似鲜花,能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因为是纯手工制作,可以说每一朵花瓣、每一片叶片都是独一无二的。”王妙说。因为工程量较大,王妙手把手教会村里的20多名姐妹钩编绣球花和月桂叶子,此后的两个多月时间里,王妙和姐妹们每天都会花费十几个小时,一针一线编织带着手指温度的绒线花。

“一朵绣球花有20个花瓣,一个成手5分钟可以钩好一个花瓣。枝条缠线、安装花心、组装花瓣加起来的时间跟钩制一朵花时间相同,一小枝绣球花的制作时间大概需要200分钟。”王妙说。因为感觉这项工作神圣且意义非凡,每次开始编织工作之前,大家都会先把手洗净擦干;编好之后,会把花瓣、叶片以及成品花朵放在新买的小篮子中存放;大家都把尺寸和标准牢记心底,把自己的爱和祝福密密地织在绒线花里,希望全世界的体育健儿“一起向未来”,赛出风采,永无遗憾。

“能够参与奥运颁奖花束的制作,我们深感荣幸。”王妙说。

2022年1月19日,南方周末联合腾讯课堂发起首届沸腾新青年盛典。王妙和世界冠军邓亚萍、手握科技之刃的“新剑客”陶勇、“北大保安读书第一人”张俊成等一起登上讲台,分享自己的奋斗人生。“不管什么样的境遇,我们都不能停止生长、不能停止学习。我用尽全力,只是希望成为一个能够独立的普通人。”拄着双拐站在舞台中央的王妙涅槃重生,自带光芒,比灯光更闪耀,如今的她已经朝着幸福的方向踔厉奋发、笃行不怠。

点评:

身残志坚,勇敢追梦。“我虽然做不了科学家,做不了宇航员,但是我愿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砖添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