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新闻资讯

建设“包容性”无障碍环境:无障碍包容性环境治理与文化建设论坛在京举行

发布时间: 2023-05-17 21:57:15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吴一凡 | 责任编辑: 吴一凡
分享到:0

中国网讯  5月17日,由中国助残志愿者协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和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联合主办的“无障碍包容性环境治理与文化建设论坛”在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成功举行。

此次论坛聚焦无障碍包容性环境的建设和治理,旨在促进风景园林专业和包容性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深入交流,探索现代城市建设方向,助推无障碍环境建设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中国助残志愿者协会会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吕世明,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秘书长左小平,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院长、研究员王志芳,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叶静漪,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黎建飞,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博士后刘尚君,奥雅股份创新设计事业群总经理、风景园林高级工程师赵振,上海易格设计总设计师马晓伟,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生态景观建设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吕建强,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有限公司副所长诸葛雪瑾等出席。

image.png

论坛现场(主办方供图)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中国助残志愿者协会会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吕世明,在开幕致辞中强调了无障碍包容性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号召应继续努力将无障碍的文化和价值传播向社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秘书长左小平指出,无障碍环境建设是风景园林行业的重要职责,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在无障碍环境建设中应发挥先锋和引领作用,推动整体社会环境的改善和提升,构建起全龄友好的包容性城市环境。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院长、研究员王志芳对参会人员表达欢迎和感谢,介绍了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长期以来重视自然与人的关系,随着老龄化加剧和无障碍环境法制日益完善,非常关注于建设高品质的无障碍环境。

image.png

论坛现场(主办方供图)

在主题报告环节中,第一单元“包容性无障碍环境法治建设”,来自北京大学法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就包容性无障碍环境法治建设和需求导向促进无障碍包容性环境建设等相关话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叶静漪从法治背景下无障碍环境建设的伦理依循的研究现状及重要性、理论基础、一般原则、实践路径等角度,分享相关研究成果。指出需要充分引入和高度重视伦理原则,实现法治与伦理双轮驱动无障碍环境建设事业。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黎建飞则从《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在残疾人法中的地位与功能、对残疾人权利实现的价值和意义、实施细则等方面,介绍了《无障碍环境建设法》颁布实施的现实意义。

奥雅股份创新设计事业群总经理、风景园林高级工程师赵振从无障碍设计的普适性思考角度出发,分享了人本社区、城市绿道、儿童友好设计等相关案例,指出设计师在存量时代要有更大的耐心,去做更精细的工作。

上海易格设计总设计师马晓伟从竖向设计支持的当代人文与山水城市角度出发,分享对于未来城市无障碍建设的观点。指出景观设计应统筹其它专业,将竖向设计作为核心技术,将无障碍设计作为营造去符号化当代中国园林的关键要素。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生态景观建设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吕建强从园林绿地无障碍建设范围、要点和细节控制等角度,分享了多年设计实践经验。

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有限公司副所长诸葛雪瑾介绍了北美无障碍环境法案的发展,以及无障碍环境建设与注册景观设计师的关系,指出景观设计师应具备的法律法规能力、职业行为与道德伦理规范。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李迪华从无障碍包容性环境推进人文城市的角度,分享了落实无障碍包容性环境的设计理念。指出通过细节创造无障碍包容性人文城市,需要完成革新观念、建设阳光城市、更宽的人行道、全沿无障碍街道衔接、一次把事情做好、志愿服务和公益诉讼这六个任务。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博士后刘尚君以畅春园社区老年友好社区创建等实践为例,分享了需求导向促进无障碍包容性环境建设的经验,并介绍了北京市老年友好型社区指标体系建设等已有成果。

第二单元“包容性无障碍环境建设专业建设”,来自奥雅股份、上海易格设计、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有限公司、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的专家学者,分享了各自的思考和实践经验,从无障碍设计的普适性思考、无障碍景观建设要点、北美无障碍环境法案的发展、人文城市的细节等方面进行了发言,并就如何促进包容性无障碍环境的建设提出了可行建议。

在总结发言环节,吕世明指出,本次论坛为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提供了交流和学习的机会,对于推进无障碍包容性环境建设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并指出无障碍包容性环境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