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新闻资讯

守正创新融合聚力 全面推动新时代志愿助残服务文明实践

发布时间: 2023-07-08 17:42:24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济宁市残疾人联合会 | 责任编辑: 孙玥
分享到:0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中国残联、省残联的指导支持下,我市党委政府各部门、各群团组织和各级残联认真贯彻落实中国残联、中央文明办等12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扶残助残文明实践活动的实施意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坚持党建引领,守正创新,融合聚力,自觉把志愿助残服务与文明城市创建、乡村振兴、基层社会治理、公民道德建设、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如康家园”残疾人之家建设等有机结合,不断完善志愿助残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有力促进了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扶残助残蔚然成风,城市更加文明和谐。

一、党建引领,整合资源,志愿助残队伍更广泛

我市创新开展民意“5”来听行动,选派2.89万名党员干部担任“民情书记”,组建6112个“民情书记”服务队,将残疾人户列为重点联系服务对象,实现“社区、住户”全覆盖,察民情、解民忧,架起了党群干群“连心桥”。同时,组织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与困难残疾人家庭“一对一”结对,聚焦残疾人“急难愁盼”问题,提供有针对性的帮扶。各级团委采取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的方式,社会化动员志愿者参与阳光助残行动,构建了多层次、辐射全市的志愿助残服务网络。市残联汇聚全市志愿助残服务资源,成立了济宁市助残志愿总联盟,各县(市、区)和市政府残工委各成员单位设立助残志愿联盟和助残志愿服务队,建立健了市、县、乡、村(社区)四级志愿助残服务网络,助残志愿者队伍1500余个,助残志愿者达60余万人,并不断发展壮大。邹城市志愿助残服务组织建设,得到吕世明副主席肯定性批示,并承办了2022年全国志愿助残主场活动。

二、融合创新,量体裁衣,志愿助残服务更精准

各级民政、教育、人力资源、卫生、乡村振兴等部门和残联、共青团、妇联等组织,聚焦残疾人的“急难愁盼”,深入摸排,以残疾人需求为导向,发挥各自优势,结合重大活动节点,将长期服务与短期服务、重点帮扶与一般扶助、物质帮助与精神帮助有机结合,精心设计服务项目,志愿服务更加精准,更有实效。

一是志愿助残服务与重要节点、重大活动相融合。各级残联会同有关部门,充分利用“全国助残日”、“国际残疾人日”以及“残疾预防日”、“爱耳日”、“爱眼日”、“盲人节”、“聋人节”、“志愿者日”、残疾人体育赛事、文艺汇演等重要节点和元旦、春节等重要节日以及残疾人事业重大活动,集中开展形式多样的助残志愿服务和主题宣传,增进社会各界对残疾人的理解、尊重、关心和帮助。

二是志愿助残服务与专业化帮扶活动相融合。各级残联会同有关部门,依托特教学校、康复机构、就业培训基地、“如康家园”残疾人之家等机构,完善和优化服务内容和流程,组织青年、教师、医疗康复、文化、科技等领域的志愿者,为广大残疾人提供精准化的日常照料、就业支持、支教助学、文体活动、法律援助等志愿服务。积极打造“光明之家”中途失明康复、脊髓损伤患者“希望之家”、关爱孤独症儿童等志愿助残项目,不断提升志愿助残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和精准化程度。0-18岁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实现“应救尽救”,就业培训残疾人1.7万人次,新增残疾人就业1.6万名,4066名残疾人及家庭成员在城乡公益性岗位实现就业。“如康家园”残疾人之家已建成171处,日间照料残疾人达2542人,辅助性就业残疾人达2090人,走在全省前列。2022年,全市开展志愿助残服务活动1200余场次,受益残疾人5万余人次。

三是志愿助残服务与创建文明城市、无障碍城市相融合。我市将无障碍环境建设作为文明城市、文明单位创建的重要内容,组织开展无障碍环境体验、盲人定向行走训练等活动,组织397个文明单位包保城区404个路段,城市无障碍环境建设大幅提升,创建成为“全国无障碍环境示范市”,并逐步向乡村、社区和残疾人家庭延伸,为3.6万户残疾人家庭实施了无障碍改造,济宁天久工贸有限公司建成全国首家无障碍厂房车间。

四是志愿助残服务与公益慈善活动相融合。各级残联系统借助腾讯“99”公益平台,开展“如康家园”、残疾儿童康复、白内障复明等资金募集活动,共募集资金1500余万元,拓宽了残疾人事业资金筹集渠道。

三、搭建平台,完善制度,志愿助残服务更持续

我市将创新开展助残服务纳入《济宁市残疾人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并明确了部门分工,将志愿助残工作纳入全市志愿服务总体规划,逐步完善运行机制,发展壮大志愿者队伍,推动服务项目化运作和制度化管理。各级残联会同有关部门,依托社区、如康家园、康复机构、企业、学校等,建成阳光志愿助残基地350余处。同时,制定志愿助残激励嘉许政策,开展志愿助残培训与交流,重点培育示范性助残社会组织和服务机构,用先进典型引领志愿助残服务。泗水县,搭建志愿服务“线上线下”平台,开展“互联网+”志愿服务,志愿助残服务项目闭环管理。汶上县爱心联盟协会招募残疾人大学生“一对一”帮助残疾儿童增能公益项目“同筑梦向未来”、鱼台县残联农村残疾人“1+4+8”居家照护,被评为“山东省最佳志愿服务项目”。爱心生产线”助残项目和“星梦童园”关爱孤独症儿童项目、“给星星的妈妈一天假”项目、“爱上门”扶老助残公益项目,分获省青年志愿服务项目银奖、铜奖。

四、加大宣传,打造品牌,志愿助残氛围更浓厚

各级党委宣传部门对残疾人事业宣传和志愿助残服务工作高度重视,各级残联积极对接济宁日报、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强化在省级以上媒体的宣传力度,及时宣传报道助残志愿服务活动、助残先进典型及其先进事迹,增进社会各界对志愿助残的关注支持。同时,广大助残志愿者积极开展“关爱残疾人志愿服务”进社区、进村镇、进工厂、进校园、进家庭等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公众对助残阳光行动的认知度,鼓励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助残服务中来。市残联、团市委等组织注重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把激励嘉许作为调动和保护助残志愿者积极性、推动志愿助残工作深入发展的重要措施,每年表彰一批助残志愿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有效激发了志愿者的服务热情,有力促进了济宁扶残助残社会风尚的弘扬。社会的关爱,激发了残疾人自强自立、奉献社会的巨大潜力,由“被服务”到“服务他人、服务社会”。邹城市残疾人张文莉创建的爱心团队已发展成为1300多人的社会组织,资助贫困学生500多人,帮助残疾人1600余名,荣获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全国三八红旗手”“山东省自强模范”等称号。由残疾人薛松发起成立的“泗水县方舟爱心协会”,志愿服务时间已达7000小时,服务群众570人次,被评为“山东省最佳志愿服务组织”。

我市在志愿助残服务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广大残疾人的实际需要相比,与先进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和不足。我们将借本次交流活动的东方,认真学习贯彻吕世明副主席、邹斌芳和上级领导的讲话精神,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完善长效机制,凝聚社会助残志愿服务合力,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