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自强风采

甘肃省乡村工匠刘财万:把蛋雕技艺传承下去

发布时间: 2023-12-18 09:21:19 | 来源: 兰州新区报 | 作者: 史晓峰 | 责任编辑: 吴一凡
分享到:0

一枚蛋壳,一支铅笔,一把刻刀。

构思、布图,走笔成画;雕刻、修整,勾连带抹。

须臾间,人物肖像栩栩如生,花鸟走兽生动传神,不到1毫米的蛋壳上,便创造出一方艺术天地。

这,就是2023年甘肃省乡村工匠获评者、新区居民刘财万的日常。

“我第一次看到蛋雕作品,就喜欢上了这种独特的艺术创作……”11月30日下午,坐在宽敞明亮工作室里,刘财万一边转动着手里未完成的雕刻,一边回忆着告诉记者,“那时候家里穷,也没有条件跟老师学,就对着家里的各种人物画像自己琢磨。”

“也可能是从小就喜欢画画的原因,我很快就能上手,越学越有兴趣,慢慢地也就坚持了下来。”刘财万说。

十年潜心钻研,刘财万的蛋雕技艺,从生疏到娴熟,作品题材,也从专注人物雕像,慢慢延伸到了花草、小动物。

记者看到,一张两米长、1米宽的条桌上摆放着十余个蛋雕作品,有历史伟人肖像雕刻,也有平凡农民、工人等生活中常见的人物形象作品。靠墙的橱柜中,陈列着几十个大大小小的作品:孙中山、雷锋,牡丹花、骆驼、飞鹰……一个个惟妙惟肖,充满神韵。

“从2013年开始到现在,大概雕刻了200多个作品。这里保留的只是一部分,还有一些都送给了喜欢蛋雕的人。有人喜欢,就是对这门技艺的认可。”刘财万说。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刘财万在蛋雕工作中。

时光荏苒,刘财万经历过生活的磨砺,但让他难忘的是岁月中那屡屡出现在身边的温暖,如阳光,陪伴着他前行。

“19岁的时候我得了一场病,落下了残疾,现在还有一条腿走路不太方便,不过这没啥,因为这中间有太多好心人给了我很多帮助。”说着话,刘财万从桌上的作品中轻轻拿出一个老人形象的蛋雕。

“这个作品对我有特殊的意义。这是我以前的一个邻居,那时候我开了一个小卖部,每天早上都是老人拍着门喊我起床开小卖部门,然后在店里陪着我说话,待一两个小时才走,就这样陪了我二十多年,后来老人走了,为了感谢他,我就刻了一个他的肖像。”

刘财万说,“现在,我也会积极参加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把老人的那份热心、把这份温暖传递给更多的人。”

给刘财万帮助的,还有现在他居住的新安社区。

新安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魏廷进说:“2021年初,我们专门给他开设了一个工作室,让他能够专心钻研蛋雕技艺。同时,还让他给社区‘七点半’课堂的孩子们上蛋雕课。另外,我们还为他办理了特困人员补贴,每个月能有1000多元收入。”

“平时在工作室创作,吃饭就免费在社区的‘莱安爸妈食堂’,我们还吸纳他加入了社区成立的心连心残障服务中心做志愿服务,通过以残助残增强他的社会融入感。”魏廷进刚告诉记者,现在,刘财万工作和生活一点都不用愁。

以蛋为纸,以刀为笔,刘财万努力推广着蛋雕这门非遗技艺。

2021年,刘财万的作品先后获得黑龙江省第二届蛋雕专项展创新设计奖,兰州新区首届文创“小产品”助力“大经济”暨“奋进新时代巧手展风采”大赛二等奖;2022年,荣获黑龙江省第三届蛋雕展艺术展创新奖、全国蛋雕名家作品邀请展优秀奖;同时,他获奖的5个作品被山东出版的全国蛋雕名家作品展收录。

在新区相关部门和刘财万的共同努力下,今年5月,他的传统蛋雕技艺,成功获评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十年浸润,匠心如初,刘财万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技艺还不够精湛,题材也需要再向生活化拓展。

“以后,我会把更多注意力转向创作方式的创新,题材方面也在考虑能够更多表现新区的风土人情、人文景观。”刘财万坦言。

“今年我49了,除了钻研技术,还在小学当过蛋雕兴趣课程老师,2021年开始给社区里‘七点半’的娃娃们教蛋雕技术。”刘财万告诉记者,娃娃们都很喜欢这个,希望能在娃娃们心中种下一颗向往传统非遗文化的“种子”。

“蛋雕是中国的一种传统手艺,以后,我会继续努力创作更优秀的作品,吸引更多的人了解蛋雕文化,延续传统技艺,传承工匠精神,为非遗技艺传承尽我的一份力。”说出这番话时,刘财万看向了窗外,目光坚定,满含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