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城区长沟镇南薛村,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南方向3公里处,土地总面积3362亩,村庄占地296亩,现有耕地面积247亩,全村共有人口370户、1274人,其中残疾人24人;有党员56人,村民代表36人,6个村民小组。村连续25年收入保持在50万元以上,2023年集体收入101.26万元,村民人均收入2.5万元以上。南薛村先后荣获“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省级文明村”“山东省森林村居”“济宁市湿地村居”等称号,2023年南薛村党支部获评“济宁市先进基层党组织”,连年荣获五星级党支部。
强化组织保障,规范村级事务。突出政治引领,将残疾人工作纳入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与村“两委”班子一起依法依章程建立健全了村残协组织;把残疾人事务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坚持“四议两公开”等制度,规范村“两委”工作流程,发挥好村残协职能作用;将残疾人工作和助残活动融入“三制一约”(村干部集中办公制度、党员签到考勤制度、党员量化积分管理制度三项制度,践行村规民约)工作机制,定期组织党员干部围绕残疾人工作开展助残活动,并制定工作计划,开展常态化扶弱助残活动。
践行为民宗旨,推行民生代办。全面推行党员联户制度,定期入户走访,让群众“平时见得到党员、有事找得到组织”。残疾人薛启光独身一人没有成家,仅靠种地创收,生活处于困难状态,村委按照程序及时为他办理了低保,经“两委”协商村里拿出两间房屋,帮助他开小超市增加收入,使其快速脱贫进入小康生活。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针对残疾人、低保户、五保户、孤寡老人等,每月开展上门打扫卫生、做家常饭等志愿服务活动。扎实做好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残疾人薛甜甜,年龄小,有学习劲头,村里推荐她到济宁市农村干部管理学院脱产学习,成绩优秀并加入了党组织,村里推荐她进入保险公司成了一名销售员,既增加了收入又得到了锻炼,为南薛村储备了后备人才。建立健全民生代办服务机制,成立村党支部书记牵头、党员和志愿者参加的民生代办服务队,落实保障残疾人、低保户、五保户等各类政策,确保群众办事少跑腿,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残疾人薛启延,腿部患有癌症,经治疗有了明显好转,但也花光了家里的积蓄,本人失去了劳动能力,面对下一步的生活,一筹莫展。村里发现情况后,及时启动程序申请了低保和大病救助,帮助薛启延脱离困境。残疾人薛敏一家,儿子刚结婚生一女孩,儿子突然车祸去世,没得到一分赔偿,儿媳抛下几个月的孙女离家出走,老伴接连遭受打击,患上了癌症。村里及时启动程序帮助申报低保,同时向各级职能部门申请各种帮助,在大家的共同帮助下,薛敏一家已经走出困境,老伴病情稳定好转,孙女已成人并考上大学。
找准增收门路,带领群众致富。按照“依托企业驻村优势、大力发展服务业”的集体经济发展思路,南薛村由村党支部牵头成立公司,与运河电厂、跃进港、四通机械等企业统一签署劳动用工合同,开展深度合作,在为企业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的同时,为本村村民创造了就业机会,为集体经济拓宽了增收渠道。集体增收的同时,不忘帮助残疾人。副书记薛爱民在电厂组织集体创收时发现残疾人薛长连有经商头脑,就帮助他在电厂承接小型工程,使他快速收获第一桶金,经过几年发展生活条件有了巨大改善。残疾人李小红因感冒发烧,一夜间耳朵全聋了,因病致贫,村里及时安排她到村服务公司工作,村委成员多次与其谈话谈心,稳定情绪,安心工作,增加了收入、病情也有所好转。
立足关心关爱,提升幸福指数。村党支部从村情实际出发,全年召开残疾人工作专题会议6次,把助残活动融入村整体活动中。精神分裂症病人薛启贞,妻子的突然离世导致病情加重,村里及时介入,与儿女共同商议,帮助其将父亲送到养老院赡养,儿女轮流去照护现在病情已好转。动员村内党员、青年志愿者常态化开展走访探视,积极宣传各项惠残政策,聚焦残疾人的“急难愁盼”及时帮扶。残疾人张秀玲丈夫患癌症去世,两个女儿刚上学,自己眼睛又有残疾,村里及时安排她到电厂去上班,并及时启动程序申报了低保,学校减免了两个女儿的学费,有了收入,脱离了贫困免掉了低保,大女儿成家出嫁到了城里,二女儿大学毕业后参加了工作,全家生活其乐融融。全面掌握残疾人基本生活状况与需求,定期组织残疾人开展文体娱乐等各类助残活动,让残疾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精神病人徐香玲一家三口,生活上捉襟见肘,徐香玲病情逐步严重,村里了解情况后,及时派人协调联系安排徐香玲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改善生活环境有利于病情,生活逐步走上正轨。
南薛村通过“支部+公司+农户”与“村企联建”相结合的模式,探索出一条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新路径,村残协在党支部的带领下依托村集体经济,积极为残疾人提供创业舞台,不断改善残疾人的生活品质,帮助他们自食其力,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不仅能就业,还能就好业,展现更大社会价值,活出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