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残疾人的主要需求项目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医疗服务与救助、贫困残疾人救助与扶持、辅助器具(以下简称辅具)。
辅具是帮助残疾人补偿、改善功能,提高生存质量,增强社会生活参与能力的最基本、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我国有超过8500万残疾人、4400万失能和半失能老人。有关数据统计显示,到2030年,我国失能和半失能老人预计达6000万以上,到2050年将达9000万。我国还是慢性病大国,人数超过2亿。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有使用辅具的需要。
织密辅具保障体系
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残疾人辅具服务工作。改革开放以来,为改善残疾人辅具服务状况,我国一直通过实施贫困残疾人康复救助项目为残疾人免费适配基本辅具,但是救助项目覆盖范围小、受助人数有限、持续性差,多数残疾人仍要通过自费购买或自制的方式获得辅具,给家庭造成经济负担。
“十三五”时期,我国残疾人辅具相关法规、政策密集出台,为加快残疾人辅具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意见》明确规定:“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对基本型辅助器具配置给予补贴。”国务院出台《关于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的意见》,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实际确定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基本服务项目和内容,包括以减轻功能障碍、改善功能状况、增强生活自理和社会参与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手术、辅助器具配置和康复训练等。《“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康复辅助器具服务。《“十四五”残疾人康复服务实施方案》又进一步明确,推动有条件的地区出台政策,建立制度,对残疾人基本辅助器具适配等康复服务给予补贴。中国残联联合相关部门印发《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目录》,将盲杖、助视器、助听器、假肢、矫形器、轮椅、助行器具、坐姿椅等基本辅具纳入目录。
一系列顶层设计为各地探索辅具适配补贴制度指明方向。中国残联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通过召开会议、专题研讨、实地调研等方式指导、推动有条件的地区建立残疾人基本型辅具适配补贴制度。2023年以来,各地辅具适配补贴制度建设显著加快,河北、吉林、黑龙江、山东、湖南、四川、甘肃等7省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先后出台辅具适配补贴政策。截至目前,全国已有27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立、实施了辅具适配补贴制度。
辅具是帮助残疾人补偿、改善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及社会生活参与能力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图为在湖北省武汉市一家助听器商店,市民王女士在适配员的帮助下,试戴最新的一款助听器。(图_徐俊星)
完善辅具服务体系
2023年11月7日至9日,受中国残联委托,中国残疾人辅具中心评估组,经过三天紧锣密鼓的评估,完成了江苏省辅具中心业务规范建设评估工作。评估组一行实地参观考察了江苏省辅具服务中心整体环境、服务场地及设备设施,现场观摩了专业技术人员操作,并通过现场问询、入户走访等方式与工作人员、服务对象及家属进行交流,从综合管理、服务能力、服务提供、可持续发展能力、社会责任等5个方面对江苏省辅具服务中心进行综合评估,肯定了江苏省创新开拓思路、因地制宜的辅具服务工作模式。
完善的辅具服务体系是辅具补贴制度落地实施的基本条件,而辅具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是服务体系的重要一环。2022年,中国残联印发《<残联系统康复机构业务规范建设评估指南(试行)>的通知》,为各地建设规范化的辅具服务机构提供了指南。
辅具适配是融康复医学与工程技术服务于一体、高度个性化的专业服务,需要专门的机构和专业的人才,党和政府针对辅具服务机构建设进行了一系列部署。《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举办公益性康复机构,将康复机构设置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规划”“支持社会力量投资康复机构建设,鼓励多种形式举办康复机构”。2016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的若干意见》要求:“健全主体多元、覆盖城乡、方便可及的配置服务网络。”中国残联积极贯彻落实有关决策部署,指导各地重点加强基层辅具服务设施和能力建设,加强人才培养,进一步提高专业化服务能力。为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辅具服务机构,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政府购买服务管理办法》等文件的基础上,中国残联专门组织有关专家编写了《政府购买残疾人服务技术标准与规范(试行)——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服务》,通过购买服务、协议定点等方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残疾人辅具服务。
通过多年努力,我国已经建立、完善了由国家中心、区域中心、省级中心和市县级中心构成的残疾人辅具专业服务网络,形成了以专业机构为骨干、社区为依托的残疾人辅具服务格局。截至2021年底,全国有2086个辅具服务机构,同时配备有2400多辆流动服务车,已形成覆盖城乡、较为完善的残疾人辅具服务网络。
2022年7月,“康复辅助技术咨询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民政部、中国残联联合颁布施行。康复辅助技术咨询师是自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颁布以来发布的第二批新职业之一,其被纳入国家职业分类目录,是辅具职业建设取得的突破性进展。
除此之外,我国在加强残疾人辅助器具专业技术队伍建设方面还进行了诸多努力。建设康复大学自2015年提出,得到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先后被纳入国家“十三五”和“十四五”规划。教育部印发《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指导职业院校优化康复辅具相关专业设置,指导全国职业院校开设康复辅具相关专业点数达660余个,普通高等院校开设相关本科专业点数334个。中国残联通过组织实施辅助技术工程培训、康复专业人才实名制培训、“长江新里程计划”等项目,累计培训辅具服务人员7938人次。
服务机构建设和服务人才培养是辅具服务体系建设的两架马车。党和政府的一系列部署和举措让我国残疾人辅具服务体系日益完善,为残疾人辅具补贴制度的建立、落实奠定了基础。
促进辅具产业健康发展
辅具不仅是改善残疾人生活质量的技术手段,也是科技附加值很高的健康产业,是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一体的重要民生产业。
为了促进我国辅具产业健康发展,2016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的若干意见》,落实对辅具产业的融投资、税费优惠、政府采购等扶持政策,扩大产能规模、提高产品质量,实现我国辅具产业优化升级,辅具产品在规模、质量和科技含量等方面登上一个新台阶。“十四五”期间,国家各部委协同努力,辅具产业发展乘势而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实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提升行动计划(2021-2025年)》,将“照护和康复机器人(外骨骼机器人)、智能(仿生)假肢等高端康复辅助器具”列为“十四五”重点发展方向;科技部通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主动健康和老龄化科技应对”重点专项部署了生活护理类、功能代偿类以及康复训练和评价类辅助器具研发;财政部通过专项资金,实施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政策;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有关部门制定政策,加快推进保健康复、养老助残等医疗机器人研发生产与推广应用;教育部支持高校开展相关领域基础研究与核心技术攻关;中国残联、民政部等共同开展国家康复辅助器具综合创新试点和社区租赁服务试点,为全国加快发展康复辅具产业积累经验,提供示范。
此外,中国残联自2018年起持续组织开展残疾人急需的基本型辅具研发与推广,累计立项102项,申报专利120项,著作申请26项,有效带动了企业、科研院所和专业机构参与残疾人辅具领域的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积极搭建康复辅具产业发展促进平台,加强辅具领域国际交流合作,连续多年举办中国国际福祉博览会,举办三届全球辅具产业发展大会和两届“一带一路”框架下残疾人事务主题活动,积极参与“世界卫生组织重点辅具清单”制定,协助世界卫生组织编制辅助产品技术规范并在全球范围推广。实施战略合作,参与推进康复辅具产业综合创新试点,支持浙江省嘉兴市、广东省深圳市、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等地因地制宜开展辅具产业综合创新试点建设,着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随着我国辅具保障政策不断加强和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我国辅具产业乘势而上,不断优化升级。保障政策、服务体系以及产业发展是辅具适配补贴制度的三大基石,是辅具补贴制度能够建设并顺利实施的条件和基础,而制度的施行为残疾人在新时代过上更高品质的生活提供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