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专职委员是基层政权组织和广大残疾人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是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要组织保证。残疾人专职委员作为基层残疾人组织的主要成员,生活和工作在残疾人身边,与残疾人更近,对残疾人更亲,代表其利益,倾听其呼声,反映其需求。他们负责协调有关部门,做好残疾人生活、就业、教育、康复、无障碍、志愿者助残等工作,将各项残疾人政策落实到位,为残疾人提供“量体裁衣”式的个性化服务,他们既是“信息员”、“示范员”,又是“服务员”和“调解员”。
一、完善政策机制,强化体系建设
坚持市级管总,区级抓建,基层主管,提升残疾人专职委员队伍建设成效。
(一)健全组织,出台政策。市将残疾人专职委员队伍建设作为残疾人基层组织的重点谋划落实,先后出台了实施意见、管理办法、选聘工作、公益性就业等7项政策文件,有力推动了全市残疾人专职委员队伍建设。各区和街道、乡镇也都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出台了具体的实施细则,有力推动了残疾人职业委员队伍的规范化建设。
(二)创新机制,规范操作。明确规定了凡建立了公益性就业组织的街道、乡镇,都要安排一个残疾人工作协管员岗位,安置具有本市城镇户口、在法定劳动年龄内的持有《残疾人证》的残疾失业人员就业;明确了残疾人工作协管员在街道、乡镇民生部门领导下,专门从事残疾人失业人员就业服务和残疾人康复、组织残疾人活动、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等工作。在管理办法中,从专职委员的选聘与配备、专职委员的基本职责、专职委员的待遇、专职委员的管理、专职委员的教育培训都进行了明确。
(三)加强培训,提升素质。采取多种形式组织残疾人专职委员队伍培训,优化工作理念,开拓工作视野,丰富知识结构,提升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明确提出专职委员上岗前进行不少于40小时的岗前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方便持证上岗;街道、乡镇残联负责组织专职委员每人每年参加不少于16小时的集中培训,区县残联每5年对专职委员队伍进行一遍轮训,全市各单位均能利用属地资源,与高职院校合作,经常组织各类业务知识培训,市残联通过专业机构制作了相关业务知识教材,并将这些教材放在市残联官网,方便广大专职委员获取。
(四)提高待遇,拓宽渠道。对专职委员队伍进行改革,将他们纳入整体工作统筹考虑安排,工资待遇参照其它队伍执行,残疾人专职委员队伍也可根据自身情况和工作需要参与到政府其它服务之中,拓宽就业渠道,提升就业认识。
二、用爱传递温暖,用心架好桥梁
残联专职委员队伍是我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基层组织工作中要注重发挥他们的功能作用。
(一)让残疾人专职委员队伍成为各项残疾人业务工作落实的推动者。举凡涉及到残疾人群体的康复、教育、就业、社会保障、文化、体育、维权、无障碍等等工作,残联专职委员都要参与其中,协助街道(乡镇)残联理事长或残协主席具体落实,是党和政府几十项惠残政策措施在基层落实的重要支撑,在基层残疾人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可以说,没有这支队伍,我国残疾人事业不可能成为国家人权事业的重要窗口;没有这支队伍,和全市近百万残疾人的血肉联系不可能这样坚持磐石;没有这支队伍,团结带领广大残疾人和残疾人工作者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就不可能落到实处。
(二)让残疾人专职委员队伍成为残疾人参与各项大项活动的组织者。2022年初,全市残联专职委员队伍全力以赴服务保障北京冬奥会,在基层组织和带领开展精彩纷呈、形式新颖的冬奥主题活动1113场次,带动近5万人次走近冬奥、共享冬奥,向世界展现了首都残疾人积极进取的魅力风采。在推进首都无障碍建设,贯彻落实无障碍条例工作中,全市300多名残疾人专职委员队伍主动参与北京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编制问需、无障碍环境设计、体验等具体工作中,为无障碍环境条例的推进提供了上万条的意见建议。
(三)让残疾人专职委员队伍成为贯彻落实政府相关要求的先行者。疫情期间,3892名专职委员主动投身疫情防控,下沉到104个社区(村)参加卡口值守、环境消毒和核酸检测等工作,为居家隔离人员和有需求的残疾人朋友提供服务,体现了共克时艰的觉悟和担当,彰显了首都残疾人识大体、顾大局的精神风貌。不完全统计,专职委员参与社区(村)疫情防控11万余人次,建立服务残疾人的微信群2300多个,为残疾人送防护物品、代购药品、食品7.5万人次,为残疾人提供入户消毒、政策咨询、代办出入证、取送快递、心理疏导等各项服务20余万人次。
(四)让残疾人专职委员队伍成为各类助残资源与平台的搭建者。残疾人专职委员队伍与助残组织、志愿者沟通比较多,残疾人认知社会、参与社会、融入社会、服务社会离不开专职委员队伍来带动;残疾人参与辅助性和支持性就业、创业、增收,职业康复劳动等离不开专职委员队伍的指导,政府、企业、机构与残疾人之间的沟通桥梁也离不开专职委员队伍的牵线搭桥。
三、破解发展困境,抓好队伍建设
从目前看,残疾人专职委员队伍还存在着专业化程度不高,队伍结构不够合理,待遇偏低影响队伍高质量发展等困境,需要全面统筹,深度融合。
(一)强基固本,大力加强队伍建设。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了“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的目标任务。残联专职委员,既是基层残疾人工作不可或缺的参与者、服务者,落实党代会任务需要这支队伍;同时,由于他们绝大部分是残疾人或残疾人亲友,关乎多个家庭的幸福和稳定,必须从兜底线、稳就业的高度,努力加强这支队伍的建设。要推动将基层残疾人工作职责纳入城乡社区组织工作体系,进一步明确街道、社区残疾人工作职责。
(二)规范管理,努力提高队伍稳定性。出台《北京市街道(乡镇)城市协管员规范管理办法(试行)》,对协管员队伍的人员配备、岗位设置、招聘、使用管理、培训考核、工资待遇、经费保障做出规定。按照市城市协管员队伍规范管理工作联席会议要求,指导各区落实、落细;按照全市协管员队伍管理文件清理工作要求,结合实际对专职委员招聘工作文件进行修订,研究完善规范管理办法,建立健全与社会化、专业化相适应的选聘、使用、考核、待遇、退出等管理制度,实行能进能出的动态管理。建立完善日常考核和年度考核制度,坚持绩效考评和残疾人评价相结合,将考核结果作为专职委员队伍绩效奖励、评优惩戒、续聘解聘等的重要依据,实行能进能出的动态管理方式。年度考核不合格,经过培训后仍不能胜任工作的,依法解除、终止劳动合同。完善专职委员实名制信息采集工作,不断提高动态管理水平。
(三)完善政策,建立专职委员管理制度。采取依法依规控制队伍总量、参照《北京市城市协管员队伍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试行)》文件精神制定专门管理制度、经全市协管员整合工作联席会审议相关政策的方法,与协管员队伍改革同步加强残联专职委员队伍管理建设。修订专职委员管理办法,加强专职委员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规范残疾人专职委员的管理。明确市、区和街道(乡镇)对专职委员管理的各自职责,市级制定政策,区级组织招聘和业务指导,街道乡镇统筹管理使用和日常考核。进一步完善残疾人专职委员管理办法,健全专职委员考核激励和退出机制。按照全市协管员队伍管理文件清理工作要求,结合实际修订完善残疾人基层组织建设意见和专职委员招聘工作文件,明确街乡残联和社区村残协专制委员设置,建立健全与社会化、专业化相适应的选聘、使用、考核、待遇、退出等管理制度,实行能进能出的动态管理。
(四)加强培训,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分层分类抓好全覆盖式的培训,增强服务能力和水平。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业务培训和学历教育相结合、以考促训和以赛促训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加大专职委员培训力度。发挥专职委员在线平台作用,不断提高适应新岗位、新要求的能力素质。鼓励专职委员通过学习培训取得相应领域的职业资格证书,不断提高适应新岗位、新要求的能力素质。(北京市残疾人社会服务中心张道庆、彭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