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CL27
推荐单位:山东省残疾人联合会
推荐词:刘杨,男,烟台向阳公益发展中心理事长,身患重度脊柱侧弯合并脊髓栓系综合征,是山东省第一个签署器官捐献协议的在校大学生。自2018年开始,刘杨带领团队深入扶残助残一线,为基层贫困重度残疾朋友进行全面康复。他扎根基层,服务基层,通过最直接、最有效、最真实的进社区、进家庭的方式,发掘残疾人的精准康复需求。6年多来,为重度贫困残疾朋友提供家庭康复、辅助器具适配、无障碍设计改造、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残疾人婚恋、残疾儿童特殊教育、预防残疾等各类康复服务超过20万人次。
人物事迹
穿越黑暗看破藩篱着眼世间挥洒光明
刘杨从出生便是医院的常客,在他两个月大的时候,他被医院诊断为脊膜膨出(神经管畸形),12岁出现脊柱畸形,被诊断为脊柱侧弯,高三时,左腿麻木,无法上楼。病痛让刘杨立志成为一名医学生,他希望通过医学知识的学习来了解、治疗自己的疾病,更希望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为更多的人解除病痛。但命运却似乎有意与他作对,2011年秋,刘杨的病情加重,侧弯的脊柱压迫到了神经,导致左腿萎缩。医生给刘杨下了病危通知书,并告诉他,两年之内,会大小便失禁,最终瘫痪在床,甚至可能会压迫心脏和肺从而造成生命危险。“我的春天在哪里?”言语之间,是一个20岁青年无法承受的生命的悲凄。
手术前,他萌生出了捐献器官的想法。当时的刘杨想:“我得到了太多人的帮助,我想在我将来有能力之时,一定要报答他们,或许这一天将不会来临。我理解那些在绝望中挣扎的病人内心对未来的渴望,纵使我的生命长度有限,但我希望它的宽度和厚度是无限的,我愿用自己的身体挽救他人!”。当刘杨把这个想法告诉父亲的时候, 63岁的老父亲沉默无言,豆大的泪珠夺眶而出。
幸运的是刘杨的一期手术取得了初步的成功,这一次生死的经历,促使他决心投身于器官捐献公益事业,他于2012年创建宣传服务器官捐献、造血干细胞捐献和遗体捐献的志愿服务组织“承光心汇”。2013年暑期刘杨迎来了他的第二次手术,术后并发症使他再也不能站起来,面对这样无情的打击,21岁的刘杨一度患上抑郁症,整整一年,他不断地突破自我封闭的枷锁,用志愿服务和无私奉献照亮人生之路。
汇聚星火志在燎原服务基层最美青春
月缺不改光,剑缺不改刚。2014年之后,他积极投身于器官捐献公益事业,从学校到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5年后由团中央、国家卫健委和中国红十字总会共同授牌发展成为全国大学生器官捐献志愿服务组织,并于第四届中国-国际器官捐献大会上荣获“2019年度突出贡献单位”称号(全国仅有两个突出贡献单位)。
奋斗永不止步,刘杨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的号召,2018年刘杨牵头成立了一支志愿服务团队,该团队由康复治疗学、临床医学、假肢矫形工程学、特殊教育学、人体运动科学等多学科毕业生组成,深入基层一线,以机构为依托,以社区为纽带,以家庭为站点,为残障群体、失能和半失能群体提供全面而精准的康复服务。
为当地建立儿童康复医疗中心
2019年5月,第二十九次全国助残日前夕,刘杨团队承办烟台市“残疾儿童生活重建”训练营暨烟台市“康复医学新进展和康复治疗新技术”学习班。以训练营为契机,为当地建立康复医疗中心,免费为18岁以内的残疾儿童做康复和特殊教育服务,围绕“康养教结合、开发潜能、重建生活、融入社会”的理念,以提升生活自理能力、康养教结合为主的训练模式,通过专家授课、居家康复指导,一对一康复训练、亲子游戏、沙盘团体课等形式,从医疗康复、教育康复、心理康复、工程康复、社会康复这五大康复方面全面着手,开发残疾儿童重建生活、融入社会的潜力。
为25万名中小学生筛查脊柱健康
近年来,脊柱侧弯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已经成为继肥胖和近视之后青少年健康的“第三大杀手”,为了预防残疾,让青少年挺起脊梁健康成长,2019年11月,刘杨带领团队发起烟台市中小学脊柱健康公益筛查,开展脊柱健康知识讲座,发明脊柱侧弯自查自筛表和脊柱健康操,通过医疗机构帮扶、爱心企业捐助等形式,为困难家庭患病青少年减免诊疗费用,有效减轻贫困家庭的治疗成本,截止目前,这项公益活动受惠学生达到25万人次。同时,依托高层次专家团队,通过构建“线上云评估+线下精准康复”的互联网诊疗模式,为烟台市培养首批从事中小学生脊柱健康的专业化评估、诊疗、康复的人才队伍,有效提升全市青少年脊柱侧弯疾病的防治能力。
开展重度肢体残疾人家庭康复项目
我国有8500万残疾人,超过4000万卧床的失能老人,还有大量病人,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一个残疾人的脱贫应该首先从拥有一个健康体魄开始,扶贫工作应该从健康扶贫着手。根据残疾人的实际康复需求,中医师、内科医师、康复治疗师、护士组成工作小组,通过康复训练、治疗、心理疏导、指导预防并发症等多种手段,提高重度残疾朋友的生活质量,有效解决其行动不便无法进入康复机构进行康复的问题。
团队怀着“仁心妙术”精神,深入基层、齐心协力、以苦作乐。在烟台市莱山区解甲庄镇孔辛头村,68岁的孔宪卿正在接受免费的康复治疗。她的丈夫、儿子先后去世,一家人的生计仅靠儿媳打工维持,被列为市级建档立卡贫困户。更为雪上加霜的是,孔宪卿还因腰椎滑脱等症一度卧病在床。经过刘杨团队康复治疗不到半年的时间,她的病情明显好转。孔宪卿激动地说:“刚开始康复的时候我还要坐轮椅。做了康复后,渐渐地,我就不用拄拐了。现在我自立了,儿媳妇也不用总是牵挂我了!。”
包括孔宪卿,刘杨团队已为烟台的重度肢体残疾人群体开展了7238人次的家庭康复服务,为残疾人免费体检义诊超过500人次。此外,团队还承接了467名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1219户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和发放、200余名残疾儿童的全年康复训练和特殊教育、25万名中小学生的脊柱健康公益筛查服务。团队许多成员自己便是残障医学生。
澹然无忧乐,苦语不成些。自2018年开始,刘杨带领团队深入扶残助残一线,为基层贫困重度肢体残疾朋友进行全面康复。他表示,“我们扎根基层,服务基层,通过最直接、最有效、最真实的进社区、进家庭的方式,发掘残疾人的精准康复需求!”
情系同患助残有我授人以渔民福为报
“我们的愿景,是终有一天,残障仅是我们作为人的一个特点,而非缺陷。我们的目标,是让失能半失能群体走出家门,走向社会,加快实现残疾朋友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以满足残障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说到助残团队的初心,刘杨坚定地说。六年多来,团队已经为重度贫困残疾朋友提供家庭康复、辅助器具适配、无障碍设计改造、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残疾人婚恋、残疾儿童特殊教育等各类康复服务超过三万人次,帮助残疾人朋友重回家庭、重回职业、重回社会。例如团队提供的一份大数据标注工作让许多残疾人迎来了很多的人生“第一次”——第一次走出家门,第一次独自出行,第一次认识了披萨,第一次拥有了属于自己的银行卡。现在,他们可以给爱人买件体面的衣裳,可以摆脱“被照顾”的命运,担当起管理员、技术核心这样的大任,甚至激发巨大的创造潜能。
“要坚定理想信念,要练就过硬本领,要勇于创新创造,要矢志艰苦奋斗,要锤炼高尚品格。”刘杨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学子的谆谆教诲,勇敢的肩负起新一代青年学子的青春责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总有一种感动,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种精神,让我们勇往直前。当病魔一次又一次袭来,当疼痛一次又一次加重,刘杨依然守护着生命中如火一般的热情,狼一般的坚韧,蓝莲花般的宁静。“天薄我福,吾厚吾德以迎之;天劳我形,吾逸吾心以补之;天厄我遇,吾亨吾道以通之”,这个在生与死边沿行走过的青年,用实际行动向我们展示了生命的力量,诠释了爱的真谛。生命之花在爱的照耀下怒放。
点评:
刘杨身患重度脊柱侧弯合并脊髓栓系综合征,是山东省第一个签署器官捐献协议的在校大学生。2018年以来带领康复团队进行健康扶贫超过10万人次,这样一位服务于人民健康事业的新青年,却初生患疾,终日与轮椅为伴,而他却以超强的毅力与智慧,独辟蹊径,将自身的苦难化作为不竭的奉献之源。虽然他的身躯,被上帝的手摁着坐了下来,但是,他的奉献服务精神,却坚强地站了起来。他投身于志愿服务公益事业,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誉。人民网、中国青年网、中国教育部等众多媒体对他及其团队进行了报道。山东电视台《教育会客厅》以“谨记校训传爱心、身残志坚脱贫路”为题对刘杨团队的扶贫事迹进行了专题报道。
媒体报道:
1.《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中国青年杂志,2013.12.10
2.《刘杨:自立自强,敢问路在何方》,中国青年杂志,2021.6.19
3.《创新助残模式,助力脱贫攻坚》,山东晚间新闻联播, 2021.2.21
4.《烟台残疾人刘杨:用“星星之火”点亮残疾兄弟姐妹的希望之路》,山东残联,2019.7.30
5.《烟台市启动中小学脊柱健康公益筛查活动》,山东晚间新闻联播,2019.11.12
6.《谨记校训传爱心 身残志坚脱贫路》,教育会客厅,2021.4.7
7.《刘杨:挺起脊梁昂首精彩人生,轮椅上的爱心使者》,人民网,2022.5.13
8.《轮椅上挺起坚强的脊梁》,大众日报,2022.5.18
9.《山东龙口让“阳光宝贝”感受阳光》,中国妇女报,2023.5.22
10.《从“守护温暖”到“接力奉献”》,中国妇女报,2023.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