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康复辅具

何银萍的“心头事”

发布时间: 2024-06-07 13:17:42 | 来源: 《人民政协报》 | 作者: 李京 | 责任编辑: 吴一凡
分享到:0

image.png

何银萍(左)在培训弟子。(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何银萍,北京市政协委员、海淀区政协常委,海淀区妇联副主席(兼),海淀区女企业家协会会长,何氏浩生(北京)国际中医药科学研究院院长,非遗“何氏通络开结术”代表性传承人。

一踏入北京轩辕国医堂暨何银萍委员工作站大堂,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古代的医馆。飞檐翘角,斗拱精致,每一处都透露出浓厚的古典韵味。大堂内,红木家具摆放得井井有条,古典屏风上的山水画更增添了几分雅致。墙面上的中医典籍展示墙,仿佛一本本厚重的历史书卷,让人感受到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

然而,在这古朴的环境中,却隐藏着现代科技智能的治疗手段。在诊室内,一位患者将手心的劳宫穴对准检测仪的磁波感应区,系统迅速读取其全身经络信息并传输到电脑中。分析病情后,何银萍开始动手在患者肩颈部寻找筋结。

这次采访以拉家常的方式开始了。“心跳得不行,手都要抖,但不能被患者看到啊,还得强作镇定。”回忆起第一次为患者疏通经络的经历,何银萍一边说着,一边熟练地运用拍、拨、点、刮、推、揉等正肌疗法打开导致患者疼痛的筋结,仔细看去,她的手背上青筋暴出,骨节分明,从指头到掌心布满了老茧。“看,现在淤堵的‘结’散开了。这些结节就像马路上的石头,通络开结即运用手法技术疏通身体经络的瘀结,把‘石头’搬走,从而使气血运行畅通;加之人体拥有自愈能力,疼痛自然就解除了。”

2017年,“何氏通络开结术”被确立为北京市海淀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说起这份荣誉,何银萍连连向记者摆手,笑得很谦虚,“都是靠老祖宗吃饭。”

在何银萍看来,这份荣誉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如何打破外界对中医非遗的误解,如何让这份技艺传承下去。

■一边是传承,一边是求新

用何银萍自己的话说,走上中医之路,是“自然而然”。

“学习中医是幼承家训,耳濡目染。我父亲腿部有旧伤,他的身体就像天气预报一样,每到阴天下雨全身疼痛,甚至病痛难忍时要撞墙缓解。那‘咚咚’的撞墙声像在敲击我的心,那时我用并不成熟的手法为他按捏腿部,他总告诉我‘好多了’,现在想来更多的是父亲的精神慰藉和对女儿的安慰。”那时何银萍就想,要学好这门技术,不光是为父亲,也要为更多患者减轻痛苦。

尚在年少之际,何银萍便泡在中医典籍里,捧着一本《黄帝内经》研读。16岁时,她已能跟随出诊。

“作为年轻的医术传承人,会不会受到质疑和不信任?怎么办?”

“肯定会呀,那太多了,刚开始失落,急着证明自己,后来就一笑而过了。”

何银萍到现在还记得,“20多岁时,在河北看到一位走路一瘸一拐的先生,我当时就跑去问他,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有没有治疗过。”她陡然来了兴致,“人家都以为我是骗子,我还一直追着要给人家看,我也不收钱,就想着能给他看好。现在想想,那时候是学得‘痴’了。”

这样纯粹的痴迷和热爱,也催生出了何银萍对中医近乎虔诚的态度。独立行医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何银萍都在思考,如何将何氏祖传技艺与传统中医和现代医学相结合。

“把古老的中医与现代科技结合,赋予其新的价值,是我作为传承人的任务。2017年9月,我带领团队跟海淀区的高科技团队合作,让传统的中医技术插上高科技的翅膀——现在我们的艾灸和拔罐都有了辅助的高科技仪器‘何氏易筋通经脉仪’。”

何银萍不假思索地说出研制高科技辅助仪器的时间,这是她将中医和科技结合的开始,也是她奔赴“下半生使命”的“上山”。

“这种创新罐疗八爪仪器工作机理和传统罐疗一样,但可以一次同时定位8个穴位,包括大椎穴、天宗穴(双穴)、至阳穴等,使用这套新设备可以在短短10分钟内全部打通后背的5条经络,同时放射到两条胆经,达到‘5+2’的效果。”何银萍说,新的结合让医生的工作效率和治疗效果提升,这也是中医现代化的一种探索。

家族传承至何银萍这里,已是第六代了。对于新的一代,何银萍也在思考如何以新形式传递新的健康生活理念。

“守正是基础,创新是关键。中医药文化具有创新的潜质,一方面要通过科研让传统中医插上科技的翅膀,另一方面还要注重挖掘中医药文化的年轻群体潜力。”何银萍说。

这样的思考也是何银萍履职尽责的一个缩影。自从成为政协委员以来,她始终围绕中医药创新传承发展问题,一以贯之、持续深入地提交相关提案。在此期间,她锲而不舍地为中医药非遗传承“发声”。如何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如何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承中医……这些问题一直萦绕在她的脑海中。

作为一名“老政协”,多年来,何银萍努力寻找本职工作与发挥政协界别优势和履行委员职责间的平衡点。“国医堂就是我在本职与履职之间的结合点。随着接诊患者的增多,我发现,许多年轻人逐步加入到‘跟着中医博主学养生’‘视频打卡跟练八段锦’等活动中,对中医养生的兴趣越来越浓厚。”

今年北京市两会上,何银萍“有备而来”,在提案中她建议进一步研究青年群体的身体状况与中医药的结合点、兴趣点,通过青年力量传承弘扬中医药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中医药及中医药文化;适度鼓励和支持中医药与其他行业优势互补、跨圈发展。

■当好非遗传承“守艺人”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对何银萍来说,传承弘扬“何氏通络开结术”就是自己的责任。“何氏技艺虽然是祖先传下来的,但这门技艺属于中国,更属于中国人民。我有责任更有使命把这门技艺传承好发扬好,变家传为国宝。我希望培养更多的实用人才,帮助到更多病患,不仅普济中国,更能广济世界。”不同场合,何银萍都发出过这样的愿景。

平时和蔼可亲的何银萍,教起徒弟来却一丝不苟。“培训他们,要在我的后背上‘考试’,全套手法在我后背上操作一遍,合格了,才能出师。”她说,这样可以感受到手法有哪些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弟子们手劲不一,考完试,何银萍的后背常常破皮红肿,只能趴着睡觉。

在传授技艺中,何银萍说,师傅最强调的一点是“德为先,术为本”。“有个患者之前问我说,一次性帮病人开‘结’划算吗,如果分成5次,不是可以多收5次的钱吗?我回答他,我要把5次解决的问题变成3次,把3次变成1次,甚至通过1次治疗将患者的生活方式进行改变。”

师傅是这样教何银萍的,何银萍也是这样教徒弟的。她总是告诫弟子们,“产品、技术再好,也只是做到了1%,还有99%在于从业者的德行。”

作为北京市政协非遗传承委员工作室召集人,如何让中医非遗技艺“飞入寻常百姓家”,更是何银萍念兹在兹的“心头事”。

义诊脚步遍及黔西南、新疆和田、内蒙古、河北等偏远地区,组织带领巾帼志愿者服务团队开展“公益科普”“科普公益小课堂”“科普公益行”等线上线下活动1600余场……“一直在路上”,是何银萍履职尽责的真实写照,也是她瞄准委员履职“服务为民”的着力点,发挥政协委员价值作用的使命担当。“在我看来,这些活动能够帮助更多患者和群众提高健康认识,使公众更多地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更能实实在在地为群众做点事。”

“之后的计划嘛,还是要再多培养些学生,多治疗些患者。”何银萍清瘦的双手在推揉点穴间,格外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