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万象更新。近期,全国各省区市集中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地方两会时间,确立一系列民生工作目标。那么在新的一年里,残疾人将从各类暖政中收获哪些“助残礼包”?一起来看看。
社会保障:
提高补贴标准加强残疾人权益保障
为进一步织密保障残疾人基本民生的安全网,2025年,多地明确,提高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加强残疾人权益保障。
辽宁省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群团组织更好发挥作用。加大对特殊群体关心关爱力度,加强和改进重点人群管理服务。
黑龙江省在《新时代幸福龙江建设20件民生实事(2025年)》中提到,提高困难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标准,明确全省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由80元/人月提高到100元/人月。
安徽省提出,加强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权益保护,做好红十字、慈善等工作。
江西省明确,要提高困难群众救助保障水平,提升残疾人关爱服务水平。
福建省将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标准从每人每月114元提高到121元,生活困难的重度残疾人一级、二级护理补贴标准分别从每人每月137元和114元,提高到145元和121元。
湖南省明确,城乡低保标准提高到不低于740元/月和485元/月、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提高到每人100元/月。
广东省将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分别从每人每月202元、270元提高到209元、280元。
广西壮族自治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开展工作,继续做好社会福利、慈善、法律援助等工作,依法保障妇女儿童、青少年和残疾人合法权益。
四川省将一级、二级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分别提高至每人每月120元、90元。
青海省提到,支持工青妇等群团组织更好发挥作用,完善社会救助政策体系,调整提高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标准,兜牢兜准兜好基本民生底线。
西藏自治区将困难残疾人生活年人均补助标准提高288元,达到1728元;将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提高576元,达到3456元。同时将经济困难高龄、失能等老年人的年人均补贴标准提高480元,达到1200元。
陕西省将推进防返贫和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政策衔接并轨试点,推广“融救助”等模式,保障妇女、儿童、残疾人合法权益。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将为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低保对象、特困人员、返贫致贫人员、重度残疾人等缴费困难群体代缴最低档次养老保险费。
托养照护:
缓解残疾人家庭的后顾之忧
“给钱给物不如给服务”,为缓解残疾人家庭的照护困难,2025年我国不少地区将为残疾人或失能老人提供多种托养照护服务。
天津市明确,将开展失能老年人家庭照护者培训,全年培训不少于1000人,提升居家重度失能老年人照护水平。
上海市提出,为4000名老年人提供家庭照护床位服务,新增3000张养老床位、800张困难重度残疾人养护床位,改建3000张认知障碍照护床位。
甘肃省提出,将利用现有闲置资源改造建设20个乡镇街道残疾人日间照料服务中心。
宁夏回族自治区今年将为5000名残疾人实施托养服务。
贵州省提出完善“一老一小”服务体系,新增100个示范性城乡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打造30个标准化养老机构,为2万名特殊困难老年人提供居家上门服务,完成8000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
青海省明确,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健全覆盖城乡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加强残疾、失能老年人照护服务,增加护理型床位供给,改造100个农村互助幸福院。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明确,为全区2000户经济困难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建设家庭养老床位,提供每年不少于36次居家上门服务,引导更多专业优质资源投入居家社区养老服务。
就业:
提技赋能拓展就业岗位
就业是民生之本,促进残疾人就业是帮助他们增加收入、融入社会,实现人生价值和梦想的重要途径。
为了帮助更多残疾人实现就业,内蒙古自治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特殊群体的就业需要格外关注、重点保障,要加强对大龄、残疾、较长时间失业等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
浙江省明确,为80万重点群体提供就业帮扶,帮扶残疾人就业1万人以上。
山东省提出将服务残疾人就业2.5万人次。
广东省将开发储备超5000个公益性岗位,重点安置大龄、残疾、较长时间失业等就业困难群体。
广西壮族自治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做好零就业家庭、失业人员、残疾人等困难群体就业帮扶。
四川省明确,实现城镇新增就业85万人以上,聚焦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残疾人、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
为帮助残疾人提升技能,进一步优化就业环境,北京市提出,将新增残疾人就业岗位2000个,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4000人,为残疾人大学生提供“一对一”就业帮扶。
宁夏回族自治区将为10万名就业年龄段的残疾人每人每年购买50元意外伤害保险。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提出为有就业意愿的残疾人开展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困难残疾人就业能力。
康复:
加强残疾预防提供个性化服务
健康是幸福生活的基础,康复是残疾人最迫切的需求。2025年,残疾预防、康复服务等工作,也成为各地民生工作的发力方向。
在残疾预防方面,河北省明确为全省孕妇(含户籍人口和流动人口)免费提供无创产前基因筛查和耳聋基因筛查服务,在孕期开展唐氏综合征和听力障碍筛查、诊断和干预,实现目标人群应筛尽筛。
浙江省将为全省0至6岁儿童免费开展孤独症筛查。
河南省将免费开展预防出生缺陷产前筛查和新生儿疾病筛查,对筛查出的高风险孕妇免费进行产前诊断。
广东省将为超61万名孕妇免费提供地中海贫血、唐氏综合征、严重致死致残结构畸形的产前筛查,为超73万名新生儿免费提供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蚕豆病、苯丙酮尿症、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和新生儿听力障碍筛查。
宁夏回族自治区将免费开展出生缺陷重点疾病筛查,为全区新生儿免费进行遗传代谢病、听力和耳聋基因、先天性心脏病筛查。
在康复服务方面,北京市将为2000名残疾儿童提供个性化康复训练。
天津市将持续做好残疾儿童康复救助,为3000名符合条件的残疾儿童提供医疗手术类、康复训练类、辅助器具类康复救助,实施孤独症儿童关爱促进行动。
河北省提出,全年为残疾儿童提供康复救助以及为残疾人提供基本康复、辅助器具适配、职业培训、就业、托养、助学、家庭无障碍改造、残疾评定补贴等服务25万人次以上。
山西省明确,抢救性康复救助残疾儿童8000人,辅助器具适配补贴4万人。
吉林省提出,为10万名有需求的残疾人提供基本康复服务,对符合条件的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实现“应救尽救”。
江苏省将改造提升200家残疾人辅具服务点,提供个性化适配服务。
河南省将对符合条件的视力、听力、言语、肢体、智力等残疾儿童和孤独症儿童开展康复救助,全年救助不少于3.6万人。
湖北省将为5万名持证残疾人提供基本型辅助器具适配服务。
海南省将对在省内康复项目备案机构训练的约414个0到6岁残疾儿童困难家庭发放生活补助,为约9200名海南省户籍残疾人在指定医疗机构提供免费残疾评定服务,并为2500名精神障碍患者免费提供服药训练、预防复发训练、生活技能训练等康复服务,帮助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四川省明确,为慢性病患者、老年人、残疾人在家门口提供优质康复服务。
宁夏回族自治区全年将康复救助0至6岁残疾儿童3500名以上。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将提高0至6岁残疾儿童基本康复训练补贴标准,并为4000名视力、听力、言语、肢体、智力等残疾儿童和孤独症儿童开展基本康复训练、手术、辅助器具适配等康复服务。
残疾人教育:
发放助学补助推动特教发展
教育是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更好融入社会的基本途径。2025年多地明确将在扶残助学方面持续发力。
江苏省明确,为7000名高中及以上残疾学生发放教育生活补助,为700名残疾大学生发放学费补助。
广东省将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最低标准从每生每年6000元提高至7000元,学前教育、普通高中阶段生均拨款政策向特殊教育倾斜,惠及残疾学生超7.6万名。
广西壮族自治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发展继续教育、特殊教育、社区教育。
海南省计划对进入普通学校就读且需陪读的约242个残疾儿童家庭发放陪读补助。
青海省提到,健全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专门教育保障机制。
无障碍环境建设:
推进家庭无障碍改造促进平等融入社会
无障碍环境是保障残疾人平等融入社会生活的必要条件。2025年,不少地区也将继续加大对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投入。
在家庭无障碍改造方面,天津市提出,为全市3800户有需求且具备改造条件的残疾人家庭适配无障碍设施。
吉林省提出,为1万户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实施无障碍改造。
上海市提出,为5000户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进行无障碍改造。
湖北省明确,实施困难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6000户。
重庆市提出,实施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2000户。
云南省将对6000户特殊困难高龄、失能、残疾老年人家庭居家适老化改造。
甘肃省提出完成5000户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
宁夏回族自治区将为3000户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实施无障碍改造。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提出为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提供个性化无障碍改造服务,改善困难重度残疾人生活质量。
在公共场所无障碍设施建设方面,北京市明确将改造提升300个公共场所的无障碍设施。
上海市将更新投运400辆无障碍低地板新能源公交车。
福建省将打造一批无障碍设施样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