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德清县舞阳街道灯塔村村民老丁近日对此感受颇深。因为身有残疾,老丁此前收入甚微。街道残联了解到情况后,主动牵线搭桥,不仅把种植专家请上门,还联系了慈善部门给予帮扶。现在的老丁,钱包鼓了,心里特别高兴。
像这样的幸福,如今将“复制”到更多农村残疾人身上。记者从湖州市残联获悉,4月1日,《湖州市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残疾人产业帮扶促进就业增收助残共富实施方案》正式出炉,未来3年,湖州市将从产业帮扶项目建设、农业融合发展、就业功能拓展等方面探索多元化、个性化的帮扶路径,帮助农村残疾人增技增收,据悉,这是全省首个农村残疾人产业帮扶促进就业增收实施方案。
浙江省残疾人联合会供图
“湖州现有持证残疾人79954人,其中63072人属于农业户口,占比78.9%。如何在共富路上一个都不掉队,帮助农村残疾人就业增收是重中之重。”市残联劳动就业服务指导中心副主任鲁旭豪告诉记者,湖州市今年将发挥农村残疾人产业帮扶促进就业增收项目作用,拓展项目功能,完善项目保障体系,辐射带动农村残疾人就业创业助力家庭增收,为全省农村残疾人产业帮扶促进就业增收积累实践经验。
《实施方案》明确,湖州市将鼓励相关的农村产业项目为有劳动能力、有发展意愿的低收入残疾人和残疾人家庭成员,提供土地、种苗、技术指导、金融、销售等配套服务,辐射带动周边残疾人就近就便就业;建设发展一批优质的产业帮扶项目,并借助慈善和社会资金的力量,让更多残疾人实现在“家门口”就业。
同时,将邀请农技专家为残疾人及其家庭成员开展培训和业务指导。根据残疾类别、受教育程度、职业定位以及岗位需求等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以“学历+技能”的方式为农村残疾人“蓄能充电”。
为了让农村残疾人“轻装上阵”,还将通过农业产业(企业)“供原料、授技术”、政府部门补资金的模式,支持农村残疾人从事产业生产;针对就业能力差的农村残疾人,充分发挥农业、文旅等业态融合型“共富工坊”作用,开发季节型、辅助型、居家型就业岗位,助其就业增收。
“多元主体凝成合力,才能让农村残疾人走稳幸福就业路。”市残联介绍,随着《实施方案》的出台,湖州市将探索形成具有湖州特色的农村残疾人就业增收项目样板。到今年底,力争巩固发展农村产业帮扶项目20个,帮扶残疾人(家庭)400人(户),家庭增收总计600万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