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上午,全市首支以残疾人为主体的无人机操控员团队——“京鹰飞手队”正式亮相。这支由30名残疾人组成的专业无人机操控团队未来将在北京模型运动协会的专业培训下,探索“培训+竞赛+就业”一体化模式,推动残疾人高科技领域就业。
这支队伍的成立,是北京市残疾人社会保障和就业服务中心(以下简称“社就中心”)持续探索残疾人高科技领域就业模式的重要创新。为此,社就中心专门与北京模型运动协会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旨在挖掘社会力量开展专业化培训,帮助残疾人掌握前沿技能。这标志着北京市在科技助残领域迈出重要步伐,为残疾人职业发展开辟新赛道,为国家低空经济产业助力创新实践。
无人机技术作为低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农业、测绘、应急救援等领域广泛应用。残疾人在无人机应用领域具有着专注力强、耐力强、环境适应面宽等独特优势,此次组建残疾人无人机操控员队伍,重点将围绕无人机组装、无人机操控、无人机职业技能竞赛、无人机安全使用等方面开展系统化培训,着力培养全能型的专业人才,推动残疾人在高科技领域实现高质量就业。
作为技术支持方代表,北京模型运动协会会长李艳表示:“协会将提供专业教练团队和实训资源,我们将持续提供专业培训和技术支持,帮助这支特殊的队伍在低空经济领域大展身手。”根据协议,双方将在人才培养、技能培训、融合竞赛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共同打造残疾人无人机操控员职业技能培训发展体系,联合组织残疾人参加无人机竞赛活动,合力助推残疾人参与发展新质生产力。
仪式上,首批学员代表在发言中激动地表示:“无人机操控不仅是一项技能,更为我们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我们一定珍惜此次难得的机会,认真培训和交流,努力实现人生价值。”教练员代表则从专业角度阐述了培训过程中的技术创新要领。该队伍成立后,市残疾人社就中心将持续系统开展无人机操控、航拍等专业技能培训,进一步发展和壮大队伍。优秀学员纳入人才储备库,推荐参加各类竞赛活动,并持续拓宽在影视制作、农业植保、应急救援等领域的就业。
这支队伍的诞生,既是残疾人事业与新兴产业融合的范本,更是北京建设包容性智慧城市的创新实践。未来,北京市残联将持续打开“残健共融、产业共进”新局面,不断释放残疾人职业发展潜能,推动更多残疾人实现高质量就业。
(供稿单位:北京市残疾人社会保障和就业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