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新闻资讯

用担当托起希望 以行动书写温暖——三明市构建精准高效、多元共融的扶残助残体系

发布时间: 2025-05-18 13:16:29 | 来源: 三明日报 | 作者: 梁梦婷 韩修振 | 责任编辑: 吴一凡
分享到:0

在第35个全国助残日来临之际,记者就组织开展主题活动、积极为残疾人办实事解难题等采访了市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张翠雄。

“残疾人事业是春天的事业,承载着党和政府的关怀,寄托着残疾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张翠雄在接受采访时介绍,近年来,市残联以“不漏一户、不落一人”为目标,聚焦残疾人全生命周期需求,在残疾人康复、就业培训、盲人按摩、法律服务等领域持续发力,逐步构建起精准高效、多元共融的扶残助残体系,让更多残疾人在家门口就能感受到关爱与支持。

盲人按摩店内,视力障碍技师们娴熟地为顾客推拿,手法专业、服务贴心;残疾人康复机构内,孩子们在专业老师的引导下进行语言训练,稚嫩的笑声回荡在走廊;辅具共享服务点里,行动不便的残疾人掏出手机扫码操作,免费租借各类辅具,场景温馨而有序。

放眼三明街头巷尾,一幕幕自立自强的动人画面,是市残联深耕残疾人事业、书写温暖答卷的真实写照。

翻开市残联2024年的工作报告,一组数据令人振奋:创新“云聘会+直播带岗”模式,举办招聘会34场、技能培训31期,实现高校残疾毕业生100%就业帮扶;创新“政府代缴+商业补充”双轨保障模式,为9.9万名残疾人购买意外伤害保险,实现残疾人保险全覆盖;采取“整乡推进+自行改造”相结合模式,完成家庭无障碍改造任务数116%;深入实施精准康复服务行动,为3.6万人提供基本康复服务、6030人提供辅具适配服务。

亮眼数字背后,是残联部门将政策力度转化为民生温度的创新实践。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三明残疾人事业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面对残疾人对更高质量就业、更精准康复服务、更包容社会环境的新期待,市残联如何在新阶段的谋篇布局中答好“接力题”、跑出“加速度”?

“要持续深化拓展‘三争’行动,深入推动‘四领一促’工作,做亮点、出典型、创品牌,用一项项改革创新的举措、一次次务实惠民的行动,继续为残疾人托起‘稳稳的幸福’。”这是张翠雄给出的答案。

民生保障再加码,编织更紧密的“服务网”。健全易返贫致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持续实施“低保重度肢体”“一户多残”等社会福利政策,加快爱心助残驿站、辅助性就业机构建设,推进特殊教育优质融合发展,确保全市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安置率保持在99%以上。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组织开展无障碍体验活动,提升无障碍环境建设质量,同时,继续推行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361”综合帮扶机制,强化整乡(镇)推进力度,加大政策宣传力度,让残疾人在幸福路上不掉队。

就业创业再提质,搭建更广阔的“展示台”。加大残疾人就业创业扶持力度,出台我市贯彻落实残疾人就业创业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举办多领域职业技能培训和岗位经营技能竞赛。探索“康复+就业+N”服务模式,推进脊髓损伤者、中途失明者等类别残疾人生活重建训练,帮助更多残疾人通过康复走出家门、实现就业、融入社会。创建集实践指导、就业推荐、创业孵化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就业创业实训孵化基地,通过系统实训、模拟经营等方式,助力残疾人就业创业,2025年计划通过该平台孵化100人。

服务品牌再深化,架起更宽敞的“协作桥”。深化“部门联动、上下互动、专兼合动”的残疾人权益保障协调工作机制,主动对接司法部门,继续深化日常联络、“春蕾安全员”走访、线索移送、法律援助等六项机制,进一步发挥残疾人法律救助律师团作用。扩大沪明残联对口合作领域,联合开展名医专家讲座巡诊、残疾人康复指导、残疾人咖啡师培训班、残疾人运动苗子选拔培养等活动,继续做好就业培训项目合作和开发。引进助残服务机构,建设市智慧助残服务中心,开展辅具服务、托养服务、精准康复等工作,打造“互联网+”助残服务新模式,让残疾人“一步不用走”也能享受到各项助残服务。

助残氛围再升温,筑起更牢固的“保护盾”。加强残疾人工作者和残疾人人才队伍建设,举办全市残疾人联络员培训班,巩固深化直接联系帮扶工作机制,统筹推进“走转改”、困难残疾人家庭访视等工作,持续做好残疾人的关心关爱服务。以“线上+线下”形式,开展读书、征文、演讲等文化活动,举办三明市第六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四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丰富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拓展残疾人体育项目。认真做好第七次全国全省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的宣传工作,加强残疾人事业全媒体传播能力体系建设,强化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讲好新时代扶残助残故事,激励广大残疾人自强不息、拼搏奋斗。

助残答卷写下温情注脚,春天事业仍需久久为功。“我们多跑一步,残疾人就能少一点阻碍。多用心一分,他们的笑容就会多一些灿烂。”张翠雄表示,市残联将紧盯“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任务目标,推动残疾人从“被看见”走向“被认同”,让他们不仅能融入社会,更能在平等参与中绽放生命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