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讯 5月25日,在互联网公益日同时也是中国互联网协会成立24周年之际,“推进互联网适老化及无障碍建设高质量发展共同行动大会”在北京举办。今年互联网公益日大会由中国互联网协会、中国助残志愿者协会、中国老龄产业协会共同举办,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残联七届主席团副主席、中国助残志愿者协会会长吕世明,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理事长、信息无障碍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黄澄清,北京市规划展览馆馆长赵幸,中国老龄产业协会执行会长吴世民,量子之歌集团执行总裁施广强等来自相关部委、省地市政府单位和互联网企业代表出席。
大会上,量子之歌集团执行总裁施广强在题为《数字技术赋能银发学习让养老变享老》的演讲中提到,我国银发人群的学习需求未被充分满足,老年教育资源迫切需要提高可及性和均衡性。作为伴随着互联网发展的“互联网长辈”,有望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实现银发教育普及普惠。
施广强首先分享了米兰·昆德拉的一句名言:“老年人是对老年生活一无所知的孩子。”这句话精妙地揭示了一个真相——孩子与老人虽处于生命的两端,却同样在探索未知的人生阶段:孩子学习如何融入社会,而老人则在学习如何从社会角色转向个体生活,在自洽与社会互洽中寻找新的平衡。
银发学习的现实困境与数字技术破局
从国家统计局数据看,我国老龄化有三个鲜明特征:规模性、确定性与长期性。截至2023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量已高达2.97亿,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了21.1%,正式迈入中度老龄社会。而据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发布的《中国银发经济发展研究报告》预计,2035年银发经济规模将达到19万亿元,占总消费的28%,占GDP的9.6%。
当前老年教育的现状如何?一组数据触目惊心:全国老年大学虽有7.6万个各级组织,覆盖约2000万老人,但服务人群占比不足8%,“一座难求”“一票难求”“一号难求”现象普遍存在,媒体报道的“老年大学一课难求”,正是供给缺口的真实写照。更突出的是资源分布不均:六成以上老年大学集中在东部及沿海地区,西南、西北服务人群占比不足一成。这种不均衡就像在沙漠里找水,很多老人有学习意愿,却找不到合适的途径。
但更值得关注的是数字鸿沟下的机遇:我国互联网渗透率已超75%,50岁以下人群几乎全员触网,而50-59岁、60岁以上未触网人群分别占22%、42%。这意味着未来互联网增长的主力是中老年群体,他们是真正的“互联网长辈”,也为数字技术服务老年教育提供了巨大空间。作为伴随着互联网发展的“互联网长辈”,中国有望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实现银发教育普及普惠。
从“养老”到“享老”的实践路径
作为2019年成立、三年半登陆纳斯达克的互联网企业,也是“国内银发经济美股第一股”,量子之歌旗下千尺学堂正通过四个维度探索从“养老”到“享老”的实践路径。
一是通过“线上+线下”服务实践提升教育可及性。千尺学堂让银发学习触手可及,通过开展线上书法、八段锦等系列兴趣课程,通过互联网技术促进和激发老年人对生活的兴趣和体验。在北京,与区级养老服务中心合作,打造“四季常青老年学堂”,构建15分钟银发学习圈——老人早上可在社区学堂跟练八段锦,下午在家用手机学书法,实现线上线下无缝衔接。同时,千尺游学将文旅与知识相结合,2025年计划带学员走进至少15个城市,开展山海五岳养生游学营和文化传承兴趣游学营等。
二是通过“公益+普惠+商业”模式创新促进教育均衡。公益打底,公司开展老年防骗教育、智能手机应用培训等,帮老人跨过“数字鸿沟”;普惠赋能,开设中医康养、传统书画等课程,将文化与健康知识带给更多人;商业反哺,通过优质付费课程创造价值,再投入公益与普惠服务,这种模式就像滚雪球,让资源持续流向需要的地方。
三是通过多样性内容和AI助手让学习更有趣有效。千尺学堂通过AI大模型应用,让科技像朋友一样贴心,AI助手能陪老人聊天、解答学习疑问,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互动性。通过视觉识别技术,在书法学习中,系统能识别老人的字体特点,推荐最适合的碑帖;学八段锦时,摄像头会实时捕捉动作,提示标准姿势——相当于请了位“随身教练”。量子之歌也成为北京首个在银发教育领域完成大模型备案的企业。
四是鼓励老年人发挥余热,实现“老有所为”。今年春节后,量子之歌启动“时光合伙人”计划,两周内收到1000份老人简历:有退休教师、工程师、医生,甚至非遗传承人。他们现在成为老年学堂的老师或辅导员,用一辈子的经验教年轻人剪纸、讲历史——这证明“退休不是人生的终点,而是新价值的起点”。未来,公司将持续挖掘社区“银发达人”成为养老学堂的专职或兼职老师,将自身所长教授他人。
施广强表示,全社会一起努力推动的互联网适老化改造,本质是在为生命尊严铺路,当我们用数字技术帮老人学会用手机、爱上学习,不仅是让他们享受当下,更是让未来的自己能从容面对老年。希望携手共筑,让每个老人都能“认认真真老去,快快乐乐享老”,在人生每个阶段都活出价值与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