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残联依托集体经济和优势产业,采取多种组织方式帮带残疾人就业增收。(图_禹玲玲)
2025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各有关部门的大力协作下,各级残联组织持续做好防止返贫致贫监测残疾人数据比对,推动落实各项帮扶政策,加快推进农村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技能培训、家庭无障碍改造等工作,残疾人脱贫攻坚成果得到了有效巩固,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的底线。
“残疾人是一个特殊困难的群体,需要格外关心、格外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残疾人这一特殊困难群体的冷暖疾苦放在心上。
710多万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如期实现脱贫,为国家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了积极贡献。但“因残致贫”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残疾人贫与困的特殊性,巩固住这部分家庭的脱贫成果直接关系到国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大局,关系到农村残疾人小康生活的成色。
“十四五”是由脱贫攻坚转为乡村全面振兴的过渡期,也是巩固拓展残疾人脱贫攻坚成果的关键阶段,回首过去4年,中国残联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部署安排,会同有关部门着力推动残疾人脱贫攻坚成果不断巩固和有效拓展,共同印发实施《关于做好巩固拓展残疾人脱贫攻坚成果有关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大对农村残疾人就业帮扶工作力度的通知》《刚性支出困难家庭认定办法》等一系列文件,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的底线。
防返贫
将符合条件的残疾人纳入“三类”检测范围
甘肃省清水县残联为做好困难残疾人家庭的有效帮扶,以防返贫致贫监测为契机,结合残疾人证动态管理,建立定期筛查分类提醒机制,将新增办证一、二级重度残疾人和三、四级智力、精神残疾人信息等数据作为预警线索,及时推送至县乡村振兴局,并反馈乡镇实地调查核实情况,协助相关部门将符合条件的残疾人纳入监测系统。通过线上预警监测和线下入户核查相结合的方式,查找易返贫致贫风险点,建立易致贫返贫风险台账,制定帮扶措施,做到应帮尽帮。到2024年底,全县已经有342户解除了风险监测。刘玉勤是清水县的一名重度肢体残疾人,被纳入监测后,在各项政策的扶持下,短短几年,就摘掉监测户的帽子。如今的刘玉勤,不但享受了低保、两项补贴政策,残联还为她提供了托养服务,解放了家里的劳动力,生活质量明显提升。
湖南省残联与省乡村振兴局建立数据比对共享机制,每个月开展数据推送和信息比对;建立重度残疾人纳入防返贫致贫监测情况的二次排查预警机制;市、县各级残联按要求开展驻村帮扶和“四帮四促”工作,以联点村为监测点,开展定点监测帮扶。重庆市城口县推动县、乡、村三级1997名党员干部与全县9840名持证残疾人建立了帮包联系机制;对“一户多残”“以老养残”等极困难群体,采取多部门协同“多对一”对接机制;坚持每月走访,定期了解帮包对象生产生活情况,实现持证残疾人帮扶对接全覆盖。
近年来,全国各级残联会同同级农业农村部门,常态化开展防返贫排查预警,将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及时全部纳入防返贫致贫监测和帮扶范围,做到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并对残疾人开展精准帮扶。
保民生
落实困难残疾人兜底保障措施
从2022年起,云南省把“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的4个主要指标(符合条件的残疾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比例、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覆盖率、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覆盖率、残疾人代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纳入省委、省政府对各州市党委、政府和省级各部门综合绩效考评二级指标,并不断调整完善考评指标体系。从2024年起,每年第三季度开展一次全省残疾人社会保障政策省级数据核对和督导工作。同时,建立了顺畅的省级残疾人社会保障数据共享工作机制。
过渡期内,中国残联指导各地残联配合民政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工作相关文件,结合残疾人人口数据库和入户专项调查等工作,推动低收入残疾人数据实现比对和共享工作。配合民政部门持续落实残疾人两项补贴精准管理要求,开展数据复核比对,指导各地普遍建立和完善残疾人两项补贴动态调整机制。
2023年6月,河北省巨鹿县残疾人武立芳申请了长期护理保险。护理机构开始对她进行每周一次的上门护理服务。除了打理家务,还为她制定了康复方案。经过一段时间正规的康复训练,如今的武立芳已经可以缓慢走动了。邢台市残联主动作为,将长期护理保险与残疾人康复、托养服务紧密结合,推动服务提质增效,赢得了残疾人的高度认可。
多年来,中国残联将残疾人享受金融服务、完善普惠型人身保险等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按规定落实纳入监测范围脱贫不稳定残疾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个人缴费资助政策;持续落实符合条件的脱贫残疾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个人缴费资助政策,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张某是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县的重度残疾人。根据县里的托养政策,他申请进了托养中心,在那里生活得非常好。近年来,南阳市将困难重度残疾人纳入“四集中”兜底保障工作范围,建立县级重度残疾人托养机构,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中需要长期护理、家庭无力照料或因照料负担较重易返贫的重度残疾人实施集中照护,解决了困难重度残疾人的兜底保障问题。
托养一个人,解放一群人,幸福一家人。面对重度残疾人改善其基础生活保障及对更加专业更加优质托养照护服务的迫切需求,中国残联持续实施“阳光家园”计划,推动各地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为符合条件的残疾人提供托养服务,配合民政部研究制定加强重度残疾人托养照护服务工作办法。
▲全国残联系统落实《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开展“残疾人组织就业”“美丽工坊”、圆通助残等项目促进残疾人就业增收。(图由云南省残联提供)
促增收
增强农村残疾人内生发展动力
张来友是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的一位二级肢体残疾人,以前单靠种地年收入只有1000多元,自从成了一名“帮帮摊”摊主,每月靠卖鞋子、袜子、玩具等,月收入就有3000多元。“帮帮摊”是2022年剑阁县和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联合推出的东西部协作项目,由政府引进东部专业运营管理团队做技术指导,带动残疾人、重点监测户等低收入群体通过发展地摊经济、小店经济等,逐步实现增收致富。
彝绣被列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投资少、就业方式灵活、增收见效快等优势,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中,吸纳了城乡困难残疾妇女就地就近灵活就业、增收致富。如今,特色彝绣在楚雄州“百名绣女”的巧手中流光溢彩,让残疾妇女依托彝绣增收致富。
近年来,全国各级残联全面贯彻落实《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帮扶纳入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对象的残疾人及其家庭成员就业创业。开展“残疾人组织就业”“美丽工坊”残疾妇女就业增收等项目,2024年,全国城乡新增残疾人就业51.2万人,其中农村新增就业37.2万人。
“不光侍弄茶园,我还种富硒水稻,翻整撂荒地,在烤烟田务工,加入乡建公司这两年,几乎天天有活干,收入也稳定多了。”陕西省平利县广佛镇残疾人覃春维说。2022年3月,广佛镇通过“7+3”模式(即,12个村集体经济入股130万占七成,企业入股70万占三成)组建乡村建设服务有限公司,利用既有资源,组织群众在家门口务工增收。如今,50岁的覃春维不仅有稳定的茶园务工收入,新养的两只猪仔出栏时还能帮他增收2万元。覃春维生活的变化并非偶然,近年来,陕西省残联从全省现代化建设大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全局和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推出了由“12+N”系列助残项目组成的助残共富促“千万工程”方案。12个助残共富项目包括帮助残疾人实现就业增收等,“N”个涉残助力项目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四年间,中国残联持续推动残疾人产业帮扶。依托各地集体经济和优势产业,采取多种组织方式帮带残疾人就业增收。帮助农村残疾人依靠土地从事生产劳动获得收入,在生产资料方面给予扶持,在技术指导和销售方面提供服务;大力引导残疾人家庭发展特色产业,发展高质量庭院经济。
吉林省榆树市肢体残疾人刘中双,创建了蔬菜种植合作社,带领村里残疾人、低保户以及监测户种植蔬菜。2023年通过残联推荐,从当地农业银行获得金融助残贷款20万元,当年便获得纯利润23万元。并且,在他的带动下,村里6名残疾人实现增收致富。
近年来,中国残联与中国农业银行共同制定了《关于开展脱贫地区消费助残服务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以“残联线上推荐,农行上门办贷,残疾人家庭受益”服务模式合作开展金融助残服务。在确保不发生残疾人规模性返贫的基础上,激发残疾人内生动力,帮助有劳动意愿和劳动能力的农村残疾人及其家庭解决生产发展过程中的“急难愁盼”问题。
纳大局
加强和改善农村残疾人服务
“我家孙子患有脑瘫,在这里接受了5个月的免费康复训练后,能够自己推着助行器上厕所、去教室参加康复训练课了。现在他还认识了一些数字,正在学习写字。”来自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凤翔镇义安村的张琳满怀感激地说。张琳的孙子是“牵手定西土豆娃娃·做青岛爱心爸妈”公益慈善项目的受助儿童。项目精准对接了定西市残疾儿童的康复资金缺口,减轻了受助儿童的家庭经济负担,带动社会各界对残疾儿童群体的关注关爱。
四年间,中国残联支持各地以农村低收入残疾人为重点,为残疾人提供康复训练、辅助器具适配等基本康复服务。配合民政部研究并印发了《刚性支出困难家庭认定办法》,将残疾人接受基本康复训练、辅助器具适配等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支出,纳入刚性支出范围,不断扩大兜底保障范围。同时,下拨残疾儿童康复救助中央财政补助资金,支持各地落实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与相关部门共同印发《孤独症儿童关爱促进行动实施方案》,推进孤独症儿童关爱服务。
小明是一名智力残疾儿童,家住河南省内乡县深山区,父母都是残疾人。在内乡县残联的帮助下,小明7岁时顺利进入小学随班就读。学校为他制定了“一生一策”个别化教学计划,在保持正常教学进度的同时,为其提供语言康复、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心理辅导等个性化的康教服务。如今的小明,各方面能力都有明显提升,老师和同学们都说他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四年间,中国残联推动深入落实《“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配合教育部“一人一案”做好教育安置,2024年,适龄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96%以上。积极发展融合教育,推动《学前教育法》对保障残疾儿童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的权利作出规定。
“家里实现了无障碍,我们也能做些简单的家务,孩子们有精力做自己的事了。”湖南省辰溪县的包敦丁眼含热泪说道。他和媳妇都是重度残疾人,县残联将残疾等级为一、二级持证残疾人中,原建档立卡和现低保、分散特困供养对象、边缘户、监测户等困难家庭优先纳入改造范围,他家也实施了无障碍改造。
四年间,中国残联持续推进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提高残疾人居家生活质量、解放残疾人家庭劳动力、助力残疾人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截止到2025年3月,全国完成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124.6万户,提前超额完成“十四五”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