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特殊教育职业学院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的实训室里,学生们围坐在各自的工位前,埋头于一幅画轴、一本古籍,或是一块碎裂的陶片。他们通过眼神与手语配合,偶尔互相示意,更多时候则沉浸在个人的修复节奏中。
文物修复是一门对细节要求极高的技艺。每一道拼缝的对齐,每一笔描金的厚薄,每一次纸张的水分控制,都关乎成败。没有外界声音的干扰,听障学生们注意力得以高度集中,在沉默中感知工艺的规律与节奏。这场跨越千年的无声对话,不仅见证着一个专业的新生,一条教育之路的延伸,也是一群年轻人对自我价值的重新定义。
从冷门专业到“山东样板”
2019年的济南盛夏,李涛站在空荡荡的实训室里眉头紧锁。在文物修复与保护领域从业十余年的他,刚与山东特殊教育职业学院签下合作协议——校企联合创办全国首个残疾人文物修复专业。“身为一名文物保护修复技艺的传承人,我时常想起跟随故宫里的文物修复老师们学习时的光景。”他回忆道,老师们曾感慨:文物修复是个冷门专业,需要沉住气、静下心、坐得住,然而很多入行不久的年轻人难耐寂寞纷纷转行,残疾人当中的听障群体和部分肢残群体的专注力和就业稳定性恰是文物修复工作中最稀缺的品质。
▲作为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首批毕业生之一,索科宁(左)在专业创立之初就配合老师参与教学工作。通过“双向教学法”——学生教老师手语,老师教学生技艺,如今专业老师和听障学生交流基本没有障碍。
根据国家文物局的数据显示,我国拥有76万余处不可移动文物,1.08亿件(套)国有可移动文物,40项世界文化遗产及4项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在这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有不同程度的修复需求。与庞大的需求相对的,是人才的短缺:全国文博系统每年都会招募文物修复技术人员,缺口却一直存在。
“有了残疾人这支‘生力军’的加入,能一定程度填补人才缺口。”李涛说,截至2024年8月,全国正式备案注册的6833家博物馆已经接待观众量达到了9.4亿人次,其中暑期2个月接待的观众量就达到2.99亿人次。“快速增长的文化需求也为文物修复行业注入活力。”
▲山东特殊教育职业学院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已培养4届近百名毕业生,先后40余人加入李涛组建的全国首个残疾人文物修复师团队,成为专职文物修复师。
但这条路走得并不如预想般轻松。首批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20名听障学生入学后,沟通成了第一道天堑。尽管老师授课过程中有翻译软件的辅助,但大量的术语和专业名词在听障学生眼中犹如天书,“最小干预原则”被抄写成“最小则原”;老师讲解陶瓷补配,手语表达被理解成“把碎片埋进土里”。更棘手的是认知鸿沟:当老师向学生们展示明代青花瓷片时,有学生误以为是“普通蓝白碗的碎片”,无法理解“文物”二字背后的意义。
“必须推翻传统教学!”在校企联合专业研讨会上,与会专家达成共识——结合残疾人自身情况和职业教育特点,将70%知识点浓缩为200多个文物修复师必须掌握的核心知识点,统一听障学生文物修复专业名词、实用工具、操作步骤的标准手语。为此,学院组建了一支跨学科团队,尝试将文物修复课程“翻译”为适用于特殊群体的教学内容。这并不是简单的“低配版”。相反,课程设计的核心在于“结构重组”——将每一项复杂工艺流程拆解为可视化的图示动作,用图解、实操和手语构成教学三要素,同时辅以真实文物材料的训练。由企业方专业教师李鹤和学院老师李傲牵头,共同编撰了《文物修复手语手册》,把“揭裱”“全色”等术语固化手势,让学生从入门起就接触行业术语。
变革在不久后迎来回响。2022年,由山东特殊教育职业学院听障学生组建的国内首支残疾人文物修复师团队正式成立,开始参与国家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工作最初,李涛收到业内人质疑的信息:“残疾人修文物?疯了吧!”他回复:“请看完结果再评价。”6个月后的项目验收会上,专家意见一栏上写道:“项目按照方案批复和专家意见,完成项目内文物保护修复工作,达到预期目标;项目管理规范,资料齐全。同意本项目通过结项验收。”李涛心里清楚,这事成了。在之后的项目中,仅2023年古籍修复一项,听障学生们创下年均修复古籍3万余页的纪录,专家惊叹“他们像精密的仪器”。截止到目前,这支团队已参与国家文物保护专项资金项目13项,均得到业内专家、企事业单位的认可和高度评价。
手语不是障碍,是密码
晚课结束,学生们陆续回到宿舍,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教室的灯还亮着,成为整座教学楼唯一的光源。李傲摩挲着新到的磁州窑瓷片,感受指尖流转的历史气息。作为山东省文物修复技术能手,他有一个更特殊的身份——自购文物用于教学的教师。“北京潘家园、南京古玩街,只要有时间我就会去转转,淘一些破损的物件。”他打开陈列柜,里面整齐码放着标号的瓷片,“这些陶瓷碎片,是带学生练习的‘教案’。”
2021年,李傲加入山东特殊教育职业学院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担任专职教师,在他之前,专业教学主要由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与鉴定中心、山东博物馆及共建企业的文物修复师负责。很多操作在普通课堂中只需一个环节,在这里要被拆分成三步、五步甚至十步,逐一示范,再让学生模仿、练习,直至肌肉记忆形成。
身为文物修复专业的研究生,李傲创新“三师制”教学模式让课堂变得既生动又有序。课堂上,配有主讲教师、企业技师、高年级助教。当李傲演示古籍溜口时,文物修复师李鹤同步用手语分解动作,毕业生李菲菲则协助新生控制糨糊厚度。
“手语不是障碍,是密码。”李鹤展示手机里存着的对比视频:初学时学生手势生涩地比划“毛笔”,如今已能流畅表达“狼毫斗笔适用于熟宣做旧”。变化源于她独创的“双向教学法”——学生教老师手语,老师教学生技艺。在书画修复课上,她写下“命纸”二字,学生立刻打出新创的手势:左手平摊如纸,右手食指模拟毛笔揭起动作。
“刚接触这项专业时觉得很难,但在两位李老师的帮助下,我越来越熟练掌握这门技艺,现在已经深深喜欢上文物修复。”来自河北定州的李菲菲,除听力障碍外,还有较严重的脊柱侧弯。2021年,李菲菲考入山东特殊教育职业学院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在学生时期,就参与了定陶博物馆馆藏古籍文物保护修复项目、山东博物馆馆藏珍贵革命文物保护修复项目、上饶市博物馆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项目等众多文物修复项目。如今她已经毕业,不仅入职校企合作单位成为一名正式员工,还兼任学校里的助教,每月能拿到4000多元工资。
“这得益于职业教育改革校企合作设置的‘订单班’培养机制。”在专业开设之初,李涛就许下让学生们“毕业即就业”的承诺。“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的听障毕业生,有一个算一个,我们都提供工作岗位。”2024年,教育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了《关于推动新时代文物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其中提到要优化文物职业教育结构布局,重点强化产教融合。乘着政策的东风,山东特殊教育职业学院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已培养4届近百名毕业生,先后40余人加入李涛组建的全国首个残疾人文物修复师团队,成为专职文物修复师,“其余的人,要么回到各自的家乡,成为当地文博单位的‘香饽饽’,要么选择从事收入更高的工作。”
修复的不只是文物,还有行业的偏见
“毕业后父母希望我回到家乡,但是我更想留在山东。”23岁的阿孜古丽来自新疆阿克苏新和县,尽管还是一名大一新生,但她未来的去向被争先“预定”,老家的文博单位曾数次联络她的父母,希望阿孜古丽毕业后能回到家乡就业。
作为全国首个面向残疾人开设的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在招生之初,也曾面对家长的疑虑。“很多家庭不确定‘孩子将来能不能靠这个吃饭’,正是几届学生成功实习、就业的先例,为这条路径提供了可信的回答。”山东特殊教育职业学院艺术设计系主任田慧说,“如今有不少家长鼓励孩子学习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有的毕业生在相亲网站上介绍自己是‘文物修复师’,收到的私信量是过去的5倍。”从一开始呼吁报考到现在20:1的录取比例,曾经的冷门专业如今已焕发新生。
▲在修复实训中,老师们会用大量案例讲解文物背后的故事,鼓励学生在修复中思考“我为什么这样做”。
“以往教学中最难的部分,随着近几年传统文化的发展和‘考古热’的兴起,已经不再是难题。”李涛说,对于听障学生而言,难点不在于操作技巧的传授,而是如何激发他们的文化感知与修复意识。在修复实训中,老师们会用大量案例讲解文物背后的故事,鼓励学生在修复中思考“我为什么这样做”。近年来良渚“入遗”、石峁“惊天”、三星堆“再醒”、南佐“现身”,层出不穷的重要考古发现,更让学生们深刻理解修复不是简单的还原,而是一种尊重,一种延续。
教学之外,学院与企业还推动建设学生学习实践平台,先后与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与鉴定中心、山东博物馆等机构签署合作协议,定期组织学生实训,让听障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参与真实的文物修复项目。此外,山东特殊教育职业学院还积极推动“以赛促研”建设,在2024年山东省文物职业技能竞赛中,听障学生们首次与业内文物修复师同场竞技,凭借稳定的工艺流程和出色的细节把控,在陶瓷、纸张书画文物修复师比赛项目中获得优秀成绩。颁奖典礼上,裁判长宣读颁奖词:“你们修复的不只是文物,还有行业的偏见。”
▲教学之外,学院与企业还推动建设学生学习实践平台,先后与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与鉴定中心、山东博物馆等机构签署合作协议,定期组织学生实训,让听障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参与真实的文物修复项目。
2021年10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文物局共同颁布《文物修复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学生们在校即初级,就业就能考中级。”2025年6月,中国残联与国家文物局签署合作协议,共同支持山东特殊教育职业学院残疾人文物修复职业教育发展。李涛自豪道:“未来,我们计划打造一支残疾人文物修复师的‘国家队’。”为此,学院与企业联合打造了新的实验室,计划针对残疾人文物修复职业教育领域,开发“虚拟文物修复仿真平台”,利用VR设备模拟碎片拼接、纸质复原等过程,引入3D扫描、人工智能等多种先进技术,为残疾学生提供更专业、友好的操作环境。
校园内新建的文物修复中心内,学生们忙碌地进行各项技能的实操学习及档案记录工作,壁挂的大屏幕上滚动播放着《“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提出的“加快建设一支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文物技能人才队伍”,与2019年空荡荡的实训室形成鲜明对比。李涛不禁感慨:“现在看来,我们的每一步都走在了政策的前沿。”文物修复的最高境界是“修旧如旧”,而在山东特殊教育职业学院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的教室里,每一双安静的手都在证明:所谓残缺,不过是历史给予的另一种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