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至20日,第十一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在湖北武汉举行。在为期3天的汇演中,2075名演职人员将进行声乐、器乐、舞蹈、戏曲四大类型的节目展示,这是历史上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的一届残疾人艺术汇演,集中展示了“十四五”时期全国各地残疾人文化艺术的丰硕成果,也为残疾人文化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这是一次残疾人文化艺术的盛宴,也是残疾人精神风貌的集中展示。
湖北代表队群舞节目《凤凰》。孙玥/摄
突破身体局限,绽放艺术魅力
在本届汇演的舞台上,来自全国各地的残疾人演员们用精彩的表演诠释了生命的顽强与艺术的魅力。他们虽然身体受限,但却凭借着对艺术的热爱和执着,突破了自身的局限,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场震撼心灵的演出。
随着光影变幻,来自湖北武汉的演员们展开美轮美奂的翅膀,化身凤凰,在舞台上翩跹。“开始练习的时候没有道具和服装的辅助,孩子们都是在手臂上绑上装满水的大矿泉水瓶练习的。”武汉市第一聋哑学校的舞蹈老师杨杉表示。他介绍道,在精密的制作下,每只道具翅膀重达5斤,为了适应羽翼的重量,武汉市第一聋哑学校的21名听障学生日复一日地进行负重练习。为了更好地纠正动作,群舞时达到更加整齐的效果,演员们一练就是一天,手臂发抖、拉伤也不肯停下。
数月的努力,最终化身为舞台上的惊艳亮相。观众的鼓掌和喝彩,是对演员最好的回馈和鼓励。一舞结束,全场掌声雷动。“这些小演员太厉害了,真想不到在听不到音乐的情况下,还能跳的这么整齐灵动!”来现场观看演出的杨先生赞不绝口。
山东代表队二胡重奏《太极琴侠》。孙玥/摄
多元艺术形式,展现文化自信
有的演员看不见璀璨的灯光,但他们用演唱点亮了整个舞台。有的演员听不到伴奏的声音,但他们用表演传递了炙热的情感。艺术让他们绽放出了自身的魅力,让他们在这方寸舞台上走出了挺拔的人生。
山东代表队的两位演奏者用一曲激情澎湃的二胡重奏,为观众献上了一场听觉盛宴。两位演奏者在前期练习时虽然分隔两地,但他们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克服了视力障碍带来的困难,凭借着扎实的专业功底,将曲目演绎得淋漓尽致。演奏者张亢亢表示,他们表演的《太极琴侠》是一首带有道教色彩曲目,山东作为道教发祥地之一,道教文化独具特色且光辉灿烂,此曲既展示了山东传统文化的魅力,也展现了齐鲁大地的任侠之气。
来自浙江代表队的孙琳冰,是一名多重残疾的孩子,但她在音乐的感知方面有着极为过人的天赋。在6个月的练习时间里,孙琳冰突破了自己的极限,成功登上舞台,为观众带来了《牡丹亭・游园》的精彩表演。河南代表队的张丹彤、金香云、王相浩都扮演了穆桂英这一经典戏曲角色,他们虽非专业演员,但在对戏曲的热爱和自己的不懈努力下,将《穆桂英挂帅》演绎得绘声绘色。张丹彤作为视障演员,更是在导演的手把手指导下,克服了没有戏剧动作经验的困难,最终为观众呈现了精彩的演出。
“这不是我们第一次看到这些节目,但是每次看到,都能给我们带来新的震撼。”本次汇演的舞蹈类别评委、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李超表示,本届汇演中所有作品在艺术性和技术性上都达到了非常高的标准,演员们通过身体语言传达出了至真、至美、至善的情感,让所有观众都深受感动。“每一个编导的匠心编创,每一位演员在舞台上淋漓尽致的表演,还有很多台前幕后的工作人员,是大家的各司其职、辛勤付出,共同凝聚成了今天呈现给全国观众的华丽篇章。”
浙江代表队昆剧《牡丹亭·游园》。孙玥/摄
汇聚各方力量,推动文化发展
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的成功举办,是残疾人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残疾人文化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不仅是残疾人展示艺术才华的舞台,也是社会各界关注残疾人文化事业发展的窗口。本届汇演得到了各地残联、学校、社会爱心人士的大力支持,为残疾人文化事业的发展汇聚了强大的力量。
中国残联宣传文化部主任王宏伟表示,本届汇演是历史上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的一届,体现了群众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湖北省残联党组成员、副理事长袁雪梅介绍,湖北省在筹备过程中,秉持“无障碍最紧要、用心用情最贵”的服务理念,为演员们提供了全方位的保障。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团长、艺术总监邰丽华认为,特殊艺术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本届汇演的作品原创性强、时代特征鲜明、演员年轻化,为特殊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自1987年举办以来,已经成为残疾人文化领域的重要品牌。四年一届汇演所产出的精品力作,也不断刷新着人们对生命潜能与艺术表达边界的认知。它不仅展示了残疾人的艺术成果,也促进了残疾人文化事业的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残疾人文化事业将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支持,残疾人能够更好地享受文化权益,实现自身的价值。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残疾人文化事业必将迎来更加灿烂的明天,残疾人也将在文化的滋养下,更加自信地走向未来。
(图文/孙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