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面粉的细腻、黄油的醇香与亲子间的笑语交织,由南京市栖霞区精神残疾人及亲友协会举办,为孤独症孩子量身定制的亲子烘焙活动,正以最温柔的方式,为“星星的孩子”搭建成长的阶梯,也让家长们在陪伴中收获满眶暖意。
国庆假期,孤独症家庭相聚“栖宝乐空间”,在每日午后的时光里,以烘焙为载体,解锁能力成长与集体适应的新路径。
以烘焙为纽带
有温度的成长平台
活动刚开场,打招呼、自我介绍的小游戏就戳中了不少家长的泪点。“以前带他去陌生地方,叫他跟人问好,他总躲在我身后攥紧我的衣角,今天居然主动对着邻座的小朋友挥了挥手!”一位妈妈惊喜地说,“就这一个小动作,我都觉得没白来。”而这正是主办方期待的画面:“我们不想搞复杂的训练,就想通过简单的互动,帮孩子卸下心防,哪怕只是主动挥一次手,对家长来说都是莫大的安慰。”
互助共成长
大龄带小龄
孤独症青少年化身“小老师”,通过生动的讲解、放慢的操作演示,既是为了让孩子跟上节奏,也是在给家长“示范引导方法”。孩子们学习制作奶茶、手打柠檬茶,大龄的孩子带着小一点的孩子一起互动、帮助别人的同时,对他自己也是一种帮助。
进入烘焙环节,揉面团时,孩子们掌心施力的笨拙模样,在家长眼里却格外珍贵。“他平时连握勺子都不太稳,今天居然能跟着我一起把面团揉得圆圆的,还会自己捏小块做装饰。”
“我们特意选了雪花酥、蛋挞这些操作难度适中的品类,就是想让孩子能自己动手制作——当他们靠自己做出成品,那种成就感会比任何说教都管用,也能帮家长重新看见孩子的潜力。”
“我们希望家长不只带孩子来‘玩一次’,更能把这种耐心的引导方式带回家。”喜憨憨“栖宝乐空间”烘焙工作室创办人说。
最让家长们心头一暖的,是品尝成果的瞬间。当孩子们咬下自己做的甜点,脸上露出亮晶晶的笑容,不少家长悄悄拿出手机记录。“他平时很少主动说‘好吃’,今天捧着自己做的芋泥麻薯,追着我和其他叔叔阿姨分享,还说‘我做的,甜!’”一位妈妈笑着说。
家长们围坐分享育儿心得、彼此打气的场景,让主办方倍感欣慰。我们一直想打造“家庭互助圈”,让家长知道不是只有自己在坚持,这种同伴间的共鸣,有时候比专业指导更能缓解他们的焦虑。
这场亲子烘焙活动,早已超越制作美食的表层意义。它是用甜蜜包裹的成长课堂,是用陪伴搭建的沟通桥梁,更是为孤独症孩子融入集体、提升能力而精心打造的“守护空间”——在这里,每一次揉拌都是成长的印记,每一口甜蜜都是自信的养分,每一段亲子时光都在为星星的孩子未来注入温暖与力量。
(图片及供稿:江苏省残联、南京市栖霞区残联、栖霞区精协、综合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