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智能仿生手流畅地冲调咖啡,当北斗导盲设备为视障人士照亮前行之路,当孤独症筛查仪器在10分钟内完成精准检测——这些曾经被人们所畅想的场景,如今已成为科技助残的生动实践。近年来,浙江省温州市以科技为翼,积极探索科技助残新路径,从发布《温州倡议》、实施科技助残三年行动计划,到布局“七大工程”、推进“康复谷”建设,构建起“技术研发-产品落地-社会融合”的全链条科技助残体系,让科技的温度穿透障碍,为残障人士点亮通往幸福生活的希望之光。

“孤独症儿童快速筛查及一体化健康管理系统”可在10分钟内完成对孤独症的筛查。
精准突破,科技破解助残“痛点难题”
在温州,科技助残不是泛泛而谈的概念,而是直击残障人士最迫切需求的精准施策。针对视障群体“出行难”,中国眼谷联合企业研发的北斗导盲设备,集成AI感知与高精定位技术,能实时探测障碍物、播报环境信息,甚至一键触发求助功能,让视障人士走出家门不再“步步惊心”;面对肢体残障人士“行动受限”,强脑科技的智能仿生假肢通过传感器捕捉运动意图,可适配跑步、上下楼梯等多种场景,今年计划为温州220名肢体残障人士完成装配,目前装机率已超80%。
更令人瞩目的是“早筛早干预”领域的突破。温州旭芬科技研发的孤独症筛查设备,通过摄像头捕捉儿童眼球运动差异,10分钟内即可完成检测,使用监测眼球转动技术来实现孤独症的早期筛查,准确率可达85%以上。目前,该技术已在全市75家医院和企业全面推广,预计今后会在社区、学校、医院等常见功能区域中全面铺设,为上万名儿童筑起“健康防线”。
而针对老年性白内障,当地企业研发的早筛技术仅需几秒就能完成检测,设备可深入农村、社区,让“小病拖成大病”的困境成为过去。这些技术以“小切口”解决“大问题”,让科技真正成为残障人士的“贴心帮手”。

“云深智能X30”机器狗穿上了强抓地力、耐磨损鞋套,可以更好服务于民生各领域。
生态共建,构建科技助残“全链条闭环”
科技助残的落地,离不开“产学研用”的协同发力。温州以中国眼谷为核心,搭建起涵盖研发、转化、应用的科技助残生态圈——这里不仅有温州医科大学、上海大学等高校的科研支撑,更有政府的政策扶持以及众多企业的产业资源,为助残技术研发注入活力保障。
在这个生态圈里,技术不再是“实验室里的展品”。温州恒唯鞋业联合德国巴斯夫研发的止滑拐杖脚套、高韧性轮椅轮胎,凭借“强抓地力+耐磨损”特性,成为肢体残障人士出行的“安全保障”。“在民用领域,机器狗目前主要活跃在电力、消防等基建层面,”温州恒唯鞋业产品经理张先生介绍到,“未来5年间,在搭载相关软件后,机器狗能大规模地投入到导盲出行、便利盲人生活这方面,我对此很有信心。”

融合脑机接口技术与人工智能算法的“智能放生手”,通过采集、处理人体肌肉运动产生的肌电神经电信号实现动作控制。
全域加速,科技助力社会“助残强城”
在“慧耳工程”领域,听障人士的感知世界有了全新的窗口。诺尔康人工耳蜗项目获国家级科研项目支持,聚焦多通道人工耳蜗技术升级与临床优化,联合各级残联组织及社区服务网络,精准对接需求,构建“展示-适配-维护”一体化服务平台,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的听力障碍人士,助力听障人群更好融入社会。
科技不仅为残障人士“赋能”,更兼“搭桥”。今年以来,温州市残联围绕打造人工智能创新发展高地目标,推进实施“健步”“明眸”“慧聪”“益智”“启音”“精康”“肤生”科技助残“七大工程”,加快建设科技助残科创孵化生态圈,推动科技赋能残疾人幸福美好生活。据了解,温州聚焦脑机接口、智能仿生等赛道,推动8个“AI+科技助残”项目落地,应用于早期筛查、中期康复、后期生活支持等场景。将以此为新起点,深化“政-校-企-医”协同,加速助残领域创新应用与成果转化,打造更多科技助残标志性成果,加快建设“人工智能+助残强城”创新发展先行市。
从智能设备到政策支持,从技术研发到生态共建,温州的科技助残实践,早已超越“辅助工具”的范畴,成为推动残障人士“平等、参与、共享”的重要力量。当科技的创新突破精准对接残障人士的真实需求,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个技术成果的落地,更是一个个生命绽放光彩的故事。未来,随着“康复谷”建设的推进、“七大工程”的深化,温州必将继续以科技为翼,让更多残障人士乘着创新的东风,逐光而行,共赴“无障碍、有尊严”的幸福生活。
(图文:孙玥 编审:奚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