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新闻资讯
首页>中国残疾人频道

“浙”里微光聚星河:从坚韧破局 以大爱护航

发布时间: 2025-11-15 19:25:00 来源:中国网 责任编辑:孙玥
分享到:0

残缺的肢体挡不住追梦的脚步,善意的托举支撑起翱翔的天空。在浙江这片充满温度与力量的土地上,无数残疾人以钢铁般的意志对抗挑战,用热爱与坚守书写人生华章。政府、社会组织、企业与公众同心聚力,从教育、就业、康复、托养等维度织密帮扶网络,让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与守望相助的社会温情相映成辉,共同助推残疾人走向幸福之路。

特教学校的孩子正在认真练习雕刻技艺。

教育筑基:为梦想播撒希望的种子

教育是残疾人开启人生的钥匙。浙江用精准化、多元化的教育服务,为这些特殊的孩子们搭建起成长的阶梯。温州市特殊教育学校集多种障碍儿童教育、康复、职业培训于一体,秉持“适性扬长、个性发展”理念,让听障、智障、孤独症儿童在这里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闪光点。

在这所特殊教育学校,开设了多项文化艺术课程,供孩子们自由选择。章安刻纸、布贴画、翻簧竹雕……这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在一间间教室里被孩子们学习、吸收。“这些课程既能给孩子们传授技艺,又能让非遗文化拓展传承,这是多面共赢的事!”特教学校校长胡乐看着孩子们沉浸在课堂中,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据悉,温州市特殊教育学校凭借着多点开花的课堂,已荣获60多项国家及省市级荣誉,被誉为“温州特殊教育金名片”。

民间的力量同样为融合教育添砖加瓦。温州市鹿城区同星园孤独症家长互助协会发起的“蓝色纸飞机”项目,让友爱课堂走进鹿城区30余所普校,开展活动超百场,5000余名普通儿童与200余名特殊需求儿童一同认识差异、学会包容;同星园举办了多届学前适应公益夏令营,帮助特殊儿童平稳过渡到校园生活,更推动教育系统招聘特教巡回督导教师,探索“整校支持模式”,让融合教育落地生根。点滴之光,汇聚星海。孩子们在社会齐力托举下,推开了改变命运的知识之门,走上了融入社会的光明大道。

稻草画艺术家陈军敏展示用稻草作画。

就业赋能:让劳动绽放尊严的光芒

“从小,就是稻草陪我长大的。我的太婆手就很巧,会用稻草编草鞋、草帽。你看,先从田里收割的稻草中,选中间那段最平整的,清洗掉杂质然后漂白,经过高温蒸煮后晒干,之后把它们剥开、熨平,刮掉里面薄薄的白瓤,打磨抛光,就是现在做稻草画的材料了……”在陈军敏手里,一根根稻草就像画家的画笔、雕塑家的刻刀,灵活地组成了一幅幅生动形象的艺术作品。

这位来自台州市仙居淡竹乡的陈军敏,是一位自强不息的稻草画艺术家。幼时因病造成的双腿残疾让他痛苦过、迷茫过,但终究没有将他击垮。因为行动不便,他有了更多的时间去观察、思考、创作。2003年,陈军敏开始潜心钻研用稻草作画,结合之前做裁缝时掌握的熨烫技艺,创作出了一幅幅历经二十余道工艺、取材于乡野稻草、全流程纯手工制作的精美艺术画作。

多样化的就业模式,让不同类型的残疾人都能各展所长。临海市“临掌柜”电商创业平台以“零成本、零门槛、零风险”模式,帮助残疾人实现灵活就业,更衍生出助残公益基金,入选浙江省共同富裕示范区最佳实践;温岭市残疾人托养中心创新“虚拟工位+精准配送”模式,为120余户“一户多残”家庭提供原材料配送到家、成品上门回收服务,让重度残疾人足不出户就能就业增收,2024年全市残疾人辅助性就业劳务总收入达55.84万元,同比增长21.52%。就业是残疾人实现自我价值的核心路径,浙江通过“政策扶持+模式创新+社会参与”,让残疾朋友凭借自己的双手,用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残疾朋友和志愿者一边做手工,一边开心地交流。

康复托养:用温情筑牢幸福的港湾

康复与托养是残疾人最迫切的民生需求,浙江构建起专业化、全方位的服务体系,让残疾朋友“康复有门、托养无忧”。临海市蚕豆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豆蔻之音”项目,通过音乐干预改善残障青少年社会功能,六年来服务超1000人次,20名特殊儿童学会演奏葫芦丝,2名孤独症儿童更斩获全国健全人葫芦丝大赛铜奖,共同构建了“家庭-机构-社区”的支持闭环。该中心的“和光同声合唱团”聚集了30余名视障人士,通过合唱、踏春等活动,让他们“听见光,成为光”,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

社会机构的关爱同样细致入微。“90%以上的孤独症儿童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感觉统合障碍,这门感觉统合课是康复基地的必修课,针对本体觉、前庭觉、触觉失调的孩子都有对应的训练方向。”在台州市椒江区爱心儿童康复基地工作了11年的马老师介绍到,“近两年还增设了体育运动课,衔接小学体育课程,能够帮助孩子们更好地融入集体。”据了解,基地专注0-8岁自闭症、发育迟缓等特殊儿童康复,设置感觉统合、ABA个训、语言训练等课程,每年能有约10%-15%的儿童顺利毕业,进入普通幼儿园和小学,31名专业教师用耐心与爱心,为孩子的康复保驾护航。

在玉环市大麦屿街道残疾人之家,对残疾人的关爱体现在方方面面。这里实行“一人一档”健康管理,每月开展健康评估和“一对一”心理咨询,举办趣味运动会、文艺演出、烘焙制作等活动,还邀请专业人士传授板笔书画、剪纸编织等技能,做好的手工艺品会通过网络直播、公益摊位等方式售卖,帮助残疾朋友重塑自信、融入社会。

从教育的启蒙到就业的赋能,从康复的呵护到托养的保障,浙江用一个个鲜活案例、一项项务实举措,诠释了“残疾人事业无小事”的民生温度。在这里,残疾人用自强不息的精神打破偏见、超越自我,社会各界用守望相助的行动凝聚大爱、传递温暖,二者双向奔赴、共生共荣,绘就了残健融合、共同富裕的美好图景。未来,随着助残体系的持续完善、社会包容氛围的日益浓厚,必将有更多残疾人绽放生命光彩,让每一束微光汇聚成星河,照亮浙江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新征程。

(图文:孙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