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新闻资讯
首页>中国残疾人频道

筑梦“最后一公里”,共绘首善助残新篇章——北京市残疾人温馨家园“十四五”期间成效明显

发布时间: 2025-11-21 15:57:59 来源:中国网 责任编辑:吴一凡
分享到:0

“十四五”时期是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的关键阶段。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和中国残联精心指导下,北京市残疾人温馨家园紧紧围绕《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残疾人事业发展规划》目标任务,聚焦残疾人急难愁盼问题,以提升服务覆盖面和满意度为核心,扎实推进温馨家园建设与服务创新。五年来,温馨家园建设从“扩面增量”向“提质增效”迈进,逐步构建起“区、街镇、社区(村)”三级联动的服务网络。全市温馨家园总量已达1035个,实现100%街道、乡(镇)全覆盖,年均服务残疾人超244.24万人次。

党建引领——践行时代新要求

党建引领是温馨家园建设的总统领。“十四五”期间,温馨家园建设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创建红色首善党建品牌,以北京市残联系统社会领域基层党建示范阵地评选工作为契机,制定党建工作目录79条;围绕温馨家园党建工作“六有”要求,制定党支部党建工作内容,完善党支部党务工作架构,配齐配强党务工作人员,强化街道残联党建工作力度,使温馨家园党建工作形成有效抓手;制定《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制度》《基层党建工作例会制度》等十余项制度,加强制度建设,着力构建温馨家园党支部常态化、长效化的党建工作机制;积极发挥温馨家园党建阵地和残疾人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累计建成温馨家园党支部550个,开展“学、听、跟”专项活动3万多次。朝阳区亚运村街道温馨家园,坚持党建促残建,温馨促融合,2020年以来,亚运村街道温馨家园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切实发挥党组织的引领、带动、服务作用,创造性实施深化党建引领与服务创新项目,通过扎实做好基础性工作、重点抓牢规范性建设、着力推进落地性服务、加强扩大广泛性宣传,引导残疾人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带领残疾人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有效地推动了温馨家园党建工作。

image.png

协同发展——构建服务共同体

始终坚持“协同发展、主动融入”的建设方向。“十四五”期间,温馨家园建设逐步构建跨区域、跨部门、全社会参与的“发展型”建设格局。开展跨区域联动,积极参与到国家对口帮扶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帮助兄弟省市建设残疾人温馨家园,康复、就业、辅具适配、文体活动等温馨家园服务内容得到跨省延伸;主动融入区域发展,与民政、人社、卫健等部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康复、就业、托养等政策资源。例如,将在温馨家园内开展的职业技能培训项目纳入人社部门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享受同等补贴;将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与康复护理衔接,实现“医康融合”;在温馨家园嵌入社区公共空间,与养老驿站、居民活动中心共建共享设施,残疾人与老年人和社区居民共用康复器材,促进代办互动与社会包容;通过帮扶性就业和职业康复劳动联动企业开发“帮扶性就业岗位”,企业提供订单、残疾人在温馨家园生产制作产品,帮助智力障碍者、稳定期精神障碍者和重度肢体障碍者通过手工制作获得稳定收入,并在京东商城创建了“爱立方”旗舰店。同步推广“互联网 +就业”模式,支持残疾人在温馨家园内开展电商直播、数据标注、咖啡制作、简餐服务等新业态。

image.png

分类精准——靶向发力促提升

分类精准是温馨家园服务的重要要求。“十四五”期间,温馨家园始终以“分类精准服务”为核心,坚持精准施策。制定了《温馨家园服务项目清单(2022版)》,将服务内容系统划分为基础服务、赋能服务、照料服务、项目服务、其他帮助、督导服务六大类型;建立了《残疾人温馨家园服务规范》(DB11/T 2145-2023),系统规范了基础服务、赋能服务、照料服务、项目服务及其他服务5大类32项服务内容。建立动态化需求数据库,通过“一对一”入户访谈,直接与残疾人及其家属沟通,掌握个性化需求。海淀区八里庄街道温馨家园通过问需分类调查,将服务对象细分为肢体残疾、视力障碍、精神康复等群体,建立包含健康状况、生活能力、兴趣爱好等维度的数据库;西城区什刹海街道温馨家园以“两库一台账”建设为重要抓手,密切联系残疾人,充分发挥服务效能,着力构建社区残疾人服务新格局;通过数字化平台采集需求,延庆区儒林街道温馨家园利用第三方提供的微信小程序SaaS平台,集成“需求采集”模块,残疾人可在线提交服务申请,系统自动匹配资源地图(如康复机构、就业岗位),实现需求与资源的智能对接。构建“菜单式”服务目录,根据需求调研结果,将服务分为上门服务(如居家护理、送餐助浴)和出行服务(如陪同就医、文体活动)两大类,密云区辛安庄村温馨家园进一步细分为生活照料、技能提升、兴趣培养三类,并制定标准化服务清单;开展“点餐式”服务模式,残疾人可从服务菜单中自主选择,如海淀区八里庄街道每年提供4次服务选择机会,涵盖保洁、康复训练、非洲鼓培训等项目;怀柔区琉璃庙镇温馨家园则针对行动不便者提供“助残到家”延伸服务,包括家政护理、精神慰藉等。

image.png

科技助残——创新驱动智未来

科技助残是温馨家园建设的重点和方向。“十四五”期间,始终坚持“需求牵引+技术赋能”,通过温馨家园管理系统和视频监控系统提升管理效果、智能辅具突破生理限制、数字平台优化资源配置、康复技术创新提升健康水平、技能培训拓宽发展路径,最终构建“技术有温度、服务无边界”的助残生态。市残联构建面向区、街道(乡镇)各级残联用户、温馨家园机构用户和残疾人用户的温馨家园信息管理系统,通过“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深度融合应用,初步实现了以业务为导向向以服务为导向的转变。广泛开展智能辅具应用,延庆区康庄镇温馨家园引入“外骨骼”设备,通过机械支撑辅助肢体残障者发力,助力5位残疾人自主攀登八达岭长城,实现“自立上台阶”;西城区展览路街道温馨家园获赠科技运动轮椅,为残疾人提供个性化康复训练;海淀区清河街道温馨家园为听障人士提供实时字幕转换,提升沟通效率。数字平台精准匹配需求,延庆区儒林街道打造“云上家园”微信小程序,集成需求采集、服务申请、资源匹配等功能,整合50个就业岗位、80门课程资源,实现“永不闭园”的在线服务;朝阳区温馨家园信息管理系统通过AI人脸识别,实时监管57家家园运营数据,优化服务资源配置。康复技术创新提升健康管理水平,中科院自动化所研制的空气波压力治疗仪、纳米3D打印逃生图等设备入驻海淀区中关村街道温馨家园,提升康复科学性;海淀区清河街道温馨家园部署“AI智能健康体检小屋”,提供血糖、血氧等检测及健康管理服务。科技赋能职业技能,东城区天坛街道开展“3D咖啡拉花打印”培训,东城区朝阳门街道组织热转印就业培训,帮助残疾人掌握数字技能。构建无障碍生态助力科技转化,海淀区清河街道温馨家园配备智能窗帘、扫地机器人、紧急呼叫系统,实现居家环境智能化控制;海淀区残联联动清华大学、科技企业在温馨家园内共建“广目书架”“健康体检小屋”等项目,形成“政产学研用”协同模式。

社会动员——群力汇聚显成效

社会动员是温馨家园建设中的重要力量和主要途径。“十四五”期间,通过“机制联动—志愿赋能—资源整合—文化认同”四维社会动员体系,实现了从“政府主导”到“社会共创”的转型,构建“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可持续助残生态。坚持多元主体联动,朝阳区望京街道温馨家园联动街道残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机构,形成“1个核心平台+5类基础服务(职业康复、日间照料等)+N个社会单位”的“1+5+N”模式,整合27家企事业单位资源;通过星级评估驱动参与,依据《温馨家园星级评估标准》,五星级家园可获30万元市级补助,激励社会力量参与运营服务;就业岗位开发带动,延庆区旧县镇温馨家园与瑞士、意大利驻华大使馆等合作,将残疾人烘焙产品转化为商业订单,收益用于发放学员补贴;科技企业赋能牵引,海淀区温馨家园引入中科院自动化所、清华大学等机构的智能康复设备,提升服务科技含量。建好志愿服务体系。“十四五期间”温馨家园内建设60家公益助残志愿服务工作站,建立注册登记、服务记录、褒奖激励等制度;开展互助模式,密云区石城镇温馨家园组织轻度残疾人帮扶重度残疾人,通过“助洁助餐”实现社会价值反哺;志愿项目精准匹配,西城区什刹海街道联合28家资源单位,培育423名专业志愿者(含心理咨询师、非遗传承人等),开展“融文化”“融公益”活动100余场。注重社会资源整合,朝阳区望京街道温馨家园接受社会捐赠,建成全国首家残疾人服务桌游图书馆,提供46款盲文桌游;企业定向帮扶,顺义区后沙峪镇温馨家园为重度残疾家庭链接企业资源包,全年开展助洁、助医等服务141场;市场化可持续运营。推动残健融合社会认同,朝阳区望京街道作为冬残奥会火种采集地,通过健全人与肢残人士协作的冰壶撞击仪式,传递“残健共融”理念;延庆区旧县镇温馨家园烘焙项目入选“全球减贫最佳案例”,通过国际会议(如中非合作论坛)提升社会关注度。

image.png

居家服务——兜底保障全覆盖

居家服务是温馨家园实现服务全覆盖的主要方式。“十四五”期间温馨家园始终坚持以“需求分层—资源整合—科技赋能—评估闭环”为核心,通过基础照料、医疗支持、心理关怀等多维服务,构建了“居家—社区—社会”联动的支持体系。坚持需求分层与精准识别。通过入户调研与动态建档,评估残疾人健康状况、自理能力及家庭支持系统,建立包含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心理支持等维度的个性化档案。密云区辛安庄村温馨家园将需求细分为日常服务(如理发、助洁)和技能提升两类,制定针对性服务方案。明确服务内容与实施路径。协助行动不便者清洁口腔、洗浴,提供上门保洁及油烟机清洗服务,为老年残疾人送餐到家;陪同出行散步,协助穿脱衣物、如厕翻身,保障外出安全;经开区荣华街道温馨家园提供血压监测、协助服药、肢体活动及康复训练等18项健康管理服务由第三方陪同前往医疗机构,协助挂号、取药等。坚持资源整合与协同机制,东城区社区级温馨家园与养老驿站融合共建,共享医疗康复室、专业厨房等资源,提供居家护理、家庭无障碍改造等服务;顺义区后沙峪镇温馨家园推行“三全三精”计划,为重度残疾家庭配备“五个一”资源包(社工、志愿者、医生等),全年开展助洁助医141场。

展望未来,北京市残疾人社会服务中心将继续深化温馨家园建设,不断巩固和拓展“十四五”成果,努力将其打造成为具有首都特色的残疾人服务金字招牌,从“兜底保障”迈向“融合赋能”,全面构建“精准化+全周期”服务模式,重点打造“智慧助残”新范式,协同建设“多元共治”生态圈,为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图片及供稿:北京市残疾人社会服务中心 张道庆 李俭国 刘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