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能醒来,看到日出日落,就是人生最大的幸事”——刘春燕
1992年,20岁的刘春燕接替父亲工作,在天池煤矿上班,主要在井下工作。1995年开始到井上工作,2008年“5·12”大地震发生时,刘春燕在天池集团一号井工会上班。
地震发生后,刘春燕被救援人员从垮塌房屋救出,左大腿截肢、腰椎骨折伴右腿不全截瘫,医生诊断“可能不能站立了”。她曾被送到遂宁和浙江瑞安治疗,最后又转到四川省肢残康复中心和德阳市残疾人康复及假肢中心康复。
2009年5月11日,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之际,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锦涛到德阳市残疾人康复及假肢中心考察时,搀扶她进行康复训练。临别时,还握着她的手说:“我送你8个字——自强不息,乐观向上。”
2011年底,她成立“春燕手工作坊”,带领一帮在地震中残疾的姐妹们创业。丈夫孔国庆在社区也找到一份工作,一家人和父母一起生活在汉旺镇。
刘春燕在手工作坊,展示自己的作品
春燕的十年
十年前,她认为人生就是在煤矿企业待到退休,这是一个农村女孩儿“接班”后的最终归宿。
十年间,截肢后她坚持康复治疗,再次站起来,创办手工作坊,带领残疾姐妹们创业。
十年后,她喜欢听鸟鸣、看花开,渴望周游全国,期待人生还有更多可能。
喝茶、聊天、拍照……她会故意靠着雕塑,身体前倾,露出微笑。她用了十年时间,消解了钢筋混凝土下的阴暗、尘霾,重新站起来去享受春风拂面。
她庆幸,从埋身钢筋混凝土之后的每一步,她都没有走错,都有陪伴。
哪怕十年过去了,刘春燕仍记得那天自己被埋在地下时经历的每分每秒,预制板压着左腿,空气里充斥灰霾,直到亮光出现,她才挺过了人生的灰暗时刻。
春燕手工作坊
4月,绵竹市汉旺镇,春风依旧。小区外,油菜花开,刘春燕锁上门,骑上电瓶车,穿过一个接一个树荫,来到春燕手工作坊。2011年底,刘春燕聚集了一群地震中落下伤残的姐妹,成立了手工作坊,每天串珠、聊天,大院外都能听到里面传出的笑声。“以后作坊有人接手,我就去周游全国。”刘春燕手上串着珠子,不假思索,“先从四川开始吧。”
一段初心
不离不弃,黑暗中他为她带来光亮
路过小区,刘春燕在一辆红色越野车面前停住,“这个车就是我们家的,新买的!”刘春燕回过头,冲着成都商报记者一笑,“等到孔哥退休了,他就开这辆车带我去全国旅游。”
孔哥,从结婚那天起,刘春燕就这么称呼丈夫。结婚前,她只有一个要求,孔哥不能打她、不能骂她父母。“现在想想,这个要求是不是太低了。”刘春燕摘下眼镜,笑出了泪花。小时候生活在农村,丈夫打妻子,刘春燕见得太多了,她有些害怕。
1992年,父亲退休,刘春燕20岁,她接替了父亲的工作,来到天池煤矿上班。井下开机车、地上翻煤炭,她都做过。日子总是很长,在她看来,一个农村女孩儿,能够有一份工作,还有什么好奢求的呢。
汉旺虽是小镇,也曾一度辉煌。工厂云集,休息时,广场奏响音乐,男女青年都会跳一曲交谊舞。舞会上,刘春燕认识了孔哥,两人不顾父母反对,恋爱长跑了三年,最终走到了一起。结婚、生子,孔哥企业破产后,他又开起了干洗店,家里日子按部就班。
2008年,地震打破了小镇平静。刘春燕还没来得及在会上签到,整个会议室轰然倒下,左腿、肩膀,被预制板牢牢压住。光,越来越暗,她提醒自己,不能睡着,她听到了孔哥的声音。“你在下面等着,我去找人,一定会救你的”。从山上到山下,孔哥来来回回了几趟。
13号早晨,布谷鸟叫了6声,刘春燕没有听到孔哥的声音,她以为自己被放弃了,她开始念叨着母亲、哥哥、儿子的名字。当孔哥的声音再次出现时,她失声痛哭,“你跑哪儿去了嘛!”孔哥告诉她,“不哭,不哭,我借切割机去了得嘛。”
刘春燕获救了,孔哥也兑现了自己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