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0年是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战之年,也是实现残疾人共同奔小康目标的关键之年。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残疾人事业的重要论述,彰显在党的领导下广大残疾人这一最困难群体脱贫攻坚取得的成就和经验,中国残联组织开展“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秋冬季主题宣传活动。
中国网中国残疾人频道作为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重要外宣平台,特策划“2020年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网络专题,聚焦特殊困难群体,报道我国22个重点省(区、市)的贫困残疾人脱贫攻坚进展、特色经验、典型人物和感人事迹,讲述贫困残疾人脱贫解困的中国故事,向世界讲述助残脱贫的“中国方法”。
中国网讯 这是一次史无前例的全国总动员,这是一场披荆斩棘必须要赢的攻坚战,这是一回责任作风担当实干的大考验,这是一个千千万万残疾人期盼的小康梦!决战决胜残疾人脱贫攻坚战,已成为最大的政治责任和第一民生工程。
广西残疾人脱贫攻坚连战连捷,取得了决定性进展:
——全区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42.7万,截至2019年底已脱贫38.72万人,贫困残疾人脱贫率为90.6%。
——“十三五”以来,深入实施“阳光助残扶贫基地”等残疾人脱贫攻坚重点项目,共帮扶贫困残疾人约40万人次。
——兜底保障政策实现“应保尽保”,扩大低保和重度护理补贴受益残疾人范围。截止2020年8月,全区共有108.55万残疾人享受“两项补贴”。全区提高低保保障标准,农村低保平均保障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5297元。
——粤桂残疾人扶贫协作工作有成效,争取广东省残联、帮扶市县残联投入1392万元援建广西助残项目、培训业务骨干并帮助残疾人转移就业增加收入,帮扶残疾人6000多人。
——2019年4月,全国残疾人扶贫基地现场会暨东西部残疾人扶贫协作工作推进会在我区百色市召开,会议推广了我区以基地为载体实施产业扶贫的经验。
——自治区残联教育就业部获得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全区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自治区残联定点帮扶村隆安县南圩镇望朝村脱贫摘帽,获自治区党委、政府通报表彰。
……
以纳入大局为舵手,谱残疾人脱贫攻坚奋进曲
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残疾人脱贫攻坚工作,将残疾人脱贫纳入全区脱贫攻坚工作大局统筹推进,通过绩效考核压实市县党委、政府责任,抓好基层工作落实。将残联列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以及公共服务、教育扶贫、移民搬迁、住房保障4个专责小组成员,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
在今年3月27日召开的广西残联第七届主席团第三次全体会议上,自治区副主席方春明强调:“全区各级残联要按照中央和自治区的决策部署,着力补短板、强弱项,确保全面小康路上残疾人一个都不掉队。”
贺州市昭平县走马镇联安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黄运祯于2018年光荣脱贫。谈起脱贫致富,他高兴地告诉记者:“我感觉新时代是我们残疾人创业的最好时代!”
50多岁的黄运祯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残疾农民,自己从小肢体残疾,命运多舛。儿子出车祸也成了重度残疾人,一家三口人,两个患有残疾。家庭贫困的他得到党和政府的关注:帮扶干部为他制定罗汉果种植脱贫计划;残联为他提供实用技术培训,并派专家多次上门提供技术指导;信用社为他提供贫困户小额贴息贷款……2018年,黄运祯种罗汉果赚了3万多块钱,当年家庭收入近5万元。
以部门协作为助手,谱残疾人脱贫攻坚合奏曲
打赢这场残疾人脱贫攻坚战,广西全区各部门协作,合力推进。
广西残联深入贯彻落实《广西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实施意见》,联合自治区财政厅、民政厅、教育厅、扶贫办、农业农村厅、卫健委、医保局等部门制定出台《贯彻落实打赢脱贫攻坚三年行动大力开展贫困残疾人脱贫专项行动方案》,推动相关部门重点解决好贫困残疾人实现“两不愁、三保障”面临的突出问题。
“党的惠民好政策又来了,今年残疾人‘两项补贴’再次提高,今后我们的生活更有保障了”。家住河池市东兰县东兰镇城东社区的重度残疾人黄宝玉高兴不已。为把残疾人“两项补贴”的惠民政策落实到位,东兰县持续将该项工作列入脱贫攻坚纳入民生实事范围,严格残疾人“两项补贴”管理和发放工作。
2018年,自治区民政厅、自治区残联、自治区财政厅联合下发通知,决定从2019年1月1日起,提高全区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将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分别由现行的每人每月50元提高到每人每月80元,并扩大了护理补贴范围,明确将全区持有第二代残疾人证或者第三代残疾人证的三级、四级精神障碍患者纳入补贴范围,补贴标准同一级、二级重度残疾人。
韦信林,河池市大化瑶族县雅龙乡弄往村的一名精神残疾人,自从实施精准扶贫以来,他通过危房改造住进了新房,家里电视机、液化气、冰柜、电饭锅等家用电器一应俱全,脱贫已经不成问题。韦信林的女儿告诉笔者,现在父亲每天都能按时服药,买药已经不用花钱了。打开韦信林家中的水龙头,清澈的自来水哗哗地流出来。韦信林的女儿说:“现在自来水都接到家里来了,家里再也不用担心没水喝了!”
弄往村是广西的一个深度贫困村,是典型的石漠化片区。这里缺水少地,土地贫瘠。为了解决老百姓的吃水问题,当地为每一户家庭修建了一个水柜,每个水柜的容积为60立方米。这一举措对残疾人家庭的帮助是最大的,他们再也不用拖着残疾的身躯出远门打水了,而是在家一拧水龙头,水就哗哗地流出来,清甜的自来水甜进了残疾人的心窝。
韦信林的家庭变化情况,是众多贫困村贫困残疾人家庭状况逐步得到改善的一个个案,像他家这样的家庭还有很多。
广西大力开展贫困残疾人脱贫专项行动,自治区残联联合扶贫、人社、教育、卫健、民政、住建等部门共同落实“两不愁三保障”措施。目前,符合条件的残疾人享受低保43.97万人,获得重度护理补贴59.5万人,获得生活困难补贴49.05万人。广西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入学率为98.72%,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达100%,贫困残疾人家庭存量危房改造率达100%。推动财政部门落实贫困残疾人家庭享受资产收益扶贫政策。据了解,自治区财政筹措落实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优先将扶贫资金折股量化给贫困残疾人等特殊困难群体,并针对特殊困难群体制定相应的利益联结机制,着力带动贫困残疾人增收脱贫。
以结对帮扶为旗手,谱写残疾人脱贫攻坚连心曲
每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对一”结对帮扶,搭建起了党群“连心桥”。
2010年,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财政厅和残联联合印发《关于实施“党员扶残温暖同行”工程的意见》,率先在全国开展农村基层党组织助残扶贫工作,到2020年,全区组织实施“农村基层党组织助残扶贫工程——党员扶残温暖同行项目(三期)”,广西党员“一对一”结对帮扶残疾人工作已经走过了10个春秋。
桂林市兴安县南源村48岁的蔡得涛,是一名肢体残疾人,一家5口人仅靠几亩薄田勉强度日,家庭年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2018年,他家被确定为建档立卡户。为了帮助他早日脱贫,南源村村支书张征平与蔡得涛结成了帮扶对子,从此,张征平成了蔡得涛家的“常客”。
2019年,张征平积极与兴安县残联对接,将蔡得涛列为了扶贫基地项目帮扶对象,蔡得涛免费获得50只肉鹅苗。“老蔡,这回咱们可要抓住机会,好好打一场翻身仗啊!”张征平一边鼓励他,一边又自掏腰包购买了150只肉鹅苗和80只土鸡送到了蔡家。张征平经常请技术专家上门给蔡得涛提供技术服务,还动用他参加县残联举办的农村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班。2019年底,蔡得涛养殖成功,家庭年纯收入达到4万多元。
“农村基层党组织助残扶贫工程——党员扶残温暖同行项目”,创新了项目、技术、信息、资金“四个到户到人”和“一户一策、能人帮扶”的扶持机制,确保扶贫对象得到直接有效扶持,生活水平和生产能力得到明显提高。据了解,2016—2020年,自治区本级投入6130万元,组织全区基层村党支部扶持8.6万户以上的贫困残疾人家庭发展生产。
“结对帮扶”同样在自治区残联的定点扶贫村——南宁市隆安县南圩镇望朝村、南兴村,发挥着重大作用。
自治区残联先后选派3批8名业务骨干力量到两村任第一书记、工作队员,还持续开展“一帮一联”结对帮扶活动,做到“1+2+3”,即组织全会在职在编干部职工每人结对帮扶1户贫困户;每年定期入户走访2次以上,帮助贫困户制定帮扶计划,通过宣传帮扶政策、落实帮扶措施等,为贫困户解决生活、教育、就业、医疗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帮扶贫困户脱贫致富;在“一帮一联”基础上,创新重点帮扶未脱贫户、边缘户、脱贫监测户等“三类人员”,组织党员干部加大结对力度,落实跟踪扶贫、防贫工作措施,推动定点扶贫村巩固脱贫成果。2018、2019年两村分别实现脱贫摘帽,贫困发生率分别降至0.89%和1.08%。
以产业帮扶为抓手,谱残疾人脱贫攻坚协奏曲
“阳光助残扶贫基地”项目是广西残联因地制宜、因人施策,依托各地特色产业,精准打造的品牌项目。广西残联在全区共建成自治区级阳光助残扶贫基地116个,实现全区111个县(市、区)全覆盖。自2012年项目实施以来,自治区财政共安排资金2.05亿元,对每个基地给予每年20万元的资金补助。
广西各地依托当地实际,不断探索产业帮扶模式,整合“党员扶残温暖同行”、农村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贫困残疾人无障碍改造、残疾人就业创业补贴等项目资源,帮助残疾人实现利益最大化。
河池市宜州区“阳光助残扶贫基地”就是以种桑养蚕为切入点,紧紧抓住桑蚕养殖这一主导产业优势,以“公司+农户”方式,并首创残疾人生产无障碍改造精准帮扶模式在残疾人精准脱贫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绩。截至目前,宜州约有1700多名残疾人通过种桑养蚕脱贫。仅养蚕一项,每年户均增收在8500元以上。
宜州区同德乡六桥村的梁福添是三级肢体残疾人,妻子则是一名听力言语残疾人,家里上有老人下有两个小孩,生活一度十分艰难。他先后种过玉米、甘蔗,后来开始种桑养蚕,但由于只有一只手能劳动,劳动效率一直很低。
为了解决梁福添单手操作的不便,帮助他脱贫,宜州区残联将他列入阳光助残扶贫基地项目扶持对象,并从“残疾人创业扶持项目”中拿出5000元,资助他扩大蚕房面积,同时对他家的蚕房进行了无障碍改造,装上了自动上簇机和轨道喂蚕设备,让他通过控制器就可以轻松完成方格簇的升降和室内移动喂蚕,从而减轻他的负担。经过项目物资的帮扶和基地技术人员入户进行技术指导,梁福添通过养蚕脱贫摘帽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广西各地根据当地主导产业和残疾人发展实际需要,大力开展农村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提高残疾人“造血”能力,为“扶志、扶智”打通了“绿色通道”。
广西上林县肢体残疾人韦忠勇曾经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有一天会成为养殖合作社的老板,会成为带领残疾人脱贫致富的头儿。
2014年初,韦忠勇乘着扶贫政策的东风开始从事黑山羊养殖,没有技术的他,创业之路闯得头破血流。在他最困难的时候,上林县残联向他伸出了援手。动员他参加了多期养殖技能培训,还将他列为就业创业扶持对象和阳光助残扶贫基地扶持对象。凭借着过硬的技术,韦忠勇成功创办了养羊、养牛两个养殖合作社。他不仅自己尝到了创业的甜头,还带领村里34户贫困户发展养殖业实现脱贫。
人不能没有脱贫的志气。广西北海市铁山港区兴港镇粟山村的利广存,是一位多重残疾人。意外事故导致残疾,让利广存内心绝望,家里全靠妻子一人在附近打零工维持生计。直到有一天,残联的同志和扶贫工作队走进了他的家,为他讲述精准扶贫政策,利广存的心像注入了一股春风,奋斗的激情被激发起来。2016年,利广存开始利用自家周边的空地搭建猪舍养殖生猪,并租下了虾塘养殖对虾,同时还发展种植业。2017年,他养殖生猪年存栏近100头、产对虾4000斤,种植豆角4亩,年产量8000多斤,成功实现脱贫。
记者了解到,“十三五”以来,广西自治区财政共投入资金4.5亿元,深入实施“阳光助残扶贫基地”项目、“党员扶残温暖同行”项目、农村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等残疾人脱贫攻坚“六大工程”,帮扶贫困残疾人约40万人次。
以脱贫解困为推手,谱残疾人脱贫攻坚交响曲
“十三五”以来,广西大力实施“阳光家园计划”项目,中央、自治区本级投入资金2.19亿元,为15.31万人次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提供集中托养、日间照料和居家托养服务。同时,以北海市为试点,积极探索各类别贫困重度残疾人脱贫模式,整合各类扶贫政策和财政资金,采取试点先行,全面铺开的方式,全力推进贫困重度残疾人托养照护全覆盖,补齐残疾人脱贫攻坚短板。
今年8月24日,北海市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正式投入试运营。首批签订托养协议的19名残疾人住进托养中心。
中心按照规范化托养服务标准设计,设有餐厅、残疾人护理用房、书画室和棋牌室、体育运动室、理疗室、心理干预室、音乐放松室、辅助性就业训练室、语言功能训练室及各种康复训练用房,配置了监控、呼叫求助系统等服务设施。今年27岁的小袁在姐姐的陪伴下来到托养中心,看到托养中心环境、管理以及专业的康复护理服务后,姐姐放心的说:“我们家以为妹妹一辈子都要待在家里,需要家人照顾。现在妹妹在托养中心入托了,解放了我们全家,可以让家人安心工作了。”
北海市贫困重度残疾人集中照护模式得到了自治区和中国残联的充分认可。2020年,自治区民政厅、财政厅、卫健委、扶贫办、残联联合印发了《全区在脱贫攻坚中做好贫困重度残疾人照护服务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在全区全面开展贫困重度残疾人照护服务工作。
“太感谢了,你们给我送来的轮椅让我的生活方便多了。”今年6月,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残联到长美乡关安村残疾人贫困户覃远验收居家无障碍改造时,覃远高兴地对县残联同志说道。覃远因工受伤致双脚残疾,无法正常行走。虽与母亲同住,但母亲年事已高,他的日常生活都依赖轮椅。“原来用的两把早已坏掉了,幸亏残联及时送新的来。”覃远说,在此次贫困残疾人无障碍改造中,他的厨房得到了低位大理石灶台改造,还获赠了一台热水器。
家住该县思恩镇西南村那则屯覃美车,因病长年卧床,平时的日常生活都需要丈夫来护理。针对她的这种情况,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残联实施此次改造中,给了她护理床、座便器、热水器等物资,给她的生活带来极大方便。
像覃远、覃美车享受到贫困残疾人居家无障碍改造“红利”的贫困残疾人家庭,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共有77户。2020年5月,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退出贫困县序列,毛南族整族脱贫!
习近平总书记对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作出重要指示表示:“得知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乡亲们生活有了明显改善,我感到很高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近年来,多个少数民族先后实现整族脱贫,这是脱贫攻坚工作取得的重要成果。希望乡亲们把脱贫作为奔向更加美好新生活的新起点,再接再厉,继续奋斗,让日子越过越红火。”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一个民族也不能少。
“十三五”以来,广西积极实施贫困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投入2亿元专项经费,为5万名贫困残疾人实施了家庭无障碍改造,解决贫困残疾人洗澡、上厕所、做饭、户内活动和出行等日常生活困难,满足他们生活和出行的基本需求,有力地促进了贫困残疾人脱贫解困。
粤桂协作并肩拉手,谱残疾人脱贫攻坚凯旋曲
2018年12月,广西残联与广东残联正式签订粤桂残疾人扶贫协作协议。通过签订协议,在省级层面搭建起了广东、广西残疾人扶贫协作框架,广东5个市26个县(市、区)和广西8个市33个县(市、区)建立结对帮扶机制。
为推进粤桂残疾人扶贫协作,加强广东残联对广西贫困地区精准帮扶,广西残联积极加强残疾人扶贫工作研究部署,印发《自治区残联关于推进粤桂残疾人扶贫协作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对口协作工作目标和任务,要求各有关市县主动与广东省对口帮扶市县(区)残联对接,加强协作沟通,梳理协作事项。
两地加强与企业对接,以“订单培训、定向就业”模式开展残疾人就业培训、举办残疾人专场招聘会等,多渠道促进残疾人转移就业。
天等县是外出务工大县,常年外出务工人员超过13万人。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天等县长途汽车班线停运,大批外出务工人员无法及时返岗,对群众的收入造成影响。蓬江区大批企业也因此次疫情影响,节后复产员工不足,无法正常开工运转。
天等县残联和江门市蓬江区驻天等县帮扶工作组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县残联和工作组梳理了在蓬江区就业的天等籍人员名单,全面排查务工人员近段时间生活轨迹,摸排出首批34名残疾人适合返岗复工。
2月22日,天等县首批34名残疾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30名)在江门市蓬江区驻天等县帮扶工作组和天等县残联的统一组织下,乘爱心专车启程前往江门市蓬江区企业返岗复工,这也是今年疫情影响以来,广西首批赴广东返岗复工的残疾人。
“我是通过粤桂扶贫协作工作平台,推荐到广东江门市谋到一份适合残疾人的工作,每个月收入4000多元。我从一个被照顾的人变成能挣钱养家的人。”龙州县残疾人吕金梅说。
龙州县为国定贫困县,2017年脱贫摘帽。作为帮扶单位的广东省鹤山市积极探索巩固扶贫成效新路子。为帮助残疾人实现创业就业梦想,近年来,鹤山市在龙州县举办残疾人招聘专场3场,帮助残疾人异地就业脱贫,目前已输送残疾人在广东江门等市就业50多人。残疾人通过自已的劳动有了稳定收入,月工资4000-6000元。
粤桂残疾人扶贫协作项目自实施以来成效显著。在项目援建方面,8市33县残联争取粤桂扶贫资金及各类资助1392万元,援建残疾人扶贫基地、无障碍改造、扶贫车间、辅具适配等项目以及开展残疾人培训,共培训残疾人2033人;在人才交流方面,通过选派干部参加广东培训班、邀请广东专家来桂授课等方式,粤桂残联往来学习培训人员达192人;在促进就业方面,各级残联积极邀请广东对口帮扶单位联系企业来桂招聘残疾人就业,共举办50多场残疾人专项招聘会,实现残疾人转移就业500多人,用粤桂协作资金购买公益性岗位安排贫困残疾人就业171人。
脱贫攻坚不是终点,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的新起点。相信广西残疾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会拥有更加精彩美好的明天,未来可期!
(作者:奚婷 材料提供:广西残联)
相关阅读:
人民至上 浴火重生奔小康:湖北省残疾人脱贫攻坚工作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