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新闻资讯

年投入8000多万专项资金,36万贫困残疾人脱贫:陕西省残疾人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发布时间: 2020-11-09 11:27:26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王晓慧 | 责任编辑: 吴一凡
分享到:0

编者按:2020年是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战之年,也是实现残疾人共同奔小康目标的关键之年。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残疾人事业的重要论述,彰显在党的领导下广大残疾人这一最困难群体脱贫攻坚取得的成就和经验,中国残联组织开展“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秋冬季主题宣传活动。

中国网中国残疾人频道作为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重要外宣平台,特策划“2020年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网络专题,聚焦特殊困难群体,报道我国22个重点省(区、市)的贫困残疾人脱贫攻坚进展、特色经验、典型人物和感人事迹,讲述贫困残疾人脱贫解困的中国故事,向世界讲述助残脱贫的“中国方法”。

中国网讯(特约记者:王晓慧)  漫天的黄土、低矮的窑洞、头上裹着白羊肚毛巾在黄土高坡上放羊的老汉……提到陕西,大家脑海里大多会闪现这样的情景。陕西大部分地区地处黄土高原,却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历史上曾经有多个王朝在此建都,可见是一块风水宝地,随着脱贫攻坚的全面开战,黄土高原也正在发生着变化,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开始稳固增长,其中,贫困残疾人的脱贫成效显著。

记者从陕西残联了解到,2014年,全省的贫困残疾人为37.7万户、43.3万人,截止到2019年底,该数据降至5.7万户、6.6万人。目前,各地正在进行退出认定工作,从进展情况看,贫困残疾人“两不愁三保障”和安全饮水已基本实现,将如期全部实现脱贫。

让36.7万贫困残疾人实现脱贫,对于每一个贫困户、贫困村、贫困县而言,这都是一场艰苦的较量。陕西为此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最终确保小康路上不落下一个老乡。

多种产业帮扶模式捆绑脱贫

深秋的陕西,刚刚掰下的玉米铺满山坡、压满枝头的洛川苹果等待采摘,成群的牛羊在谷底吃草……偶尔有鸟儿从地里突然飞起,灿烂的阳光透过纯净的空气,照亮了三秦大地。一些陡坡上无法生长树和草,裸露出的黄土,才把思绪拉回到这是黄土高原的现实。

早在2017年,陕西省残联、省扶贫办等23个部门共同制定出台了《陕西省贫困残疾人脱贫攻坚行动计划(2016-2020年)》,确保到2020年,稳定实现贫困残疾人及其家庭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基本康复服务、家庭无障碍改造覆盖面有效扩大,确保现行标准下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如期实现脱贫。

如今的陕西,已将“黄土地”变成了“金土地”。其中,多种产业帮扶效果显著。

产业扶贫是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根本举措,也是拔掉“穷根”,实现稳定脱贫的必由之路,是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根本之举。多年来,陕西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围绕“户有增收产业,村有集体经济”目标,大力发展扶贫特色产业,积极培育各类带贫益贫新型市场经营主体,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

image.png

杨芝平喂鸡

55岁的杨芝平,家住延安市甘泉县劳山乡芦庄村,身患小儿麻痹症,其妻子在女儿5岁时因病去世,如今,女儿已经15岁,与他一起同住的还有股骨头坏死多年的老母亲,家里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为了撑起这个家,杨芝平学习了养鸡的技术,早年间,在家养殖肉鸡。不过,相比蛋鸡而言,养殖肉鸡的劳动强度更大。

“肉鸡能吃能拉,每天不光要多次喂食,还要保障每周至少一次的清理鸡粪,我的腿根本就使不上劲儿,更愁人的是,肉鸡的销售渠道问题。”杨芝平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那时候,每过几天,他都要开着电动蹦蹦车去很远的集市上卖肉鸡,但是,销量一直不稳定。

2018年,作为陕西省残疾人扶贫示范基地的延安劳山鸡业有限责任公司,送给杨芝平20只蛋鸡,并且承诺按照高于市场价的价格回收鸡蛋,这让杨芝平看到了希望。当年,他就个人出资,将蛋鸡的养殖规模扩大到了500只,如今,杨芝平单靠卖鸡蛋的净收入就达到4万余元。

image.png

陕西省残疾人扶贫示范基地—延安劳山鸡业有限责任公司的养殖车间

延安劳山鸡业有限责任公司位于陕西省延安市甘泉县劳山乡劳山村,是集养殖、蛋品加工等为一体的企业。总经理常东平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公司从2012年起就开始配合甘泉县残联开展扶残助残活动,吸纳残疾人就业,通过培训提高残疾人养殖技术,让残疾人养殖户自食其力逐步增收。九年来,累计给1475户(次)残疾人赠送鸡笼1475条,蛋鸡苗26600只,累计投入资金70.15万元。

据了解,除了这种“公司+基地+贫困户”的产业帮扶模式,陕西省扶贫项目的帮扶方式,还有通过“合作社+基地+贫困户”“产业大户+基地+贫困户”等互惠联营模式,切实将真正需要帮扶的贫困残疾人纳入到项目实施中。

记者从陕西残联了解到,脱贫攻坚战以来,陕西省分别出台了“深度贫困地区贫困残疾人阳光增收”“农村残疾人电子商务扶贫”等政策,阳光增收每户扶持5000元,每年扶持4260户,电商扶贫每人扶持10000元,每年扶持500人;年度建设30个扶贫示范基地,辐射带动1500名残疾人增收,其中,今年投入增至1200万元,建设60个扶贫示范基地,辐射带动1800多名残疾人增收脱贫。

多个部门协调联动形成聚合效应

近年来,陕西残联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精神,始终把残疾人脱贫攻坚作为残联工作的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主动纳入全省工作大局,每年投入8000多万元专项用于助残脱贫,同时,加大了各部门之间的协调联动,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在就业扶贫方面,陕西残联会同省扶贫办、省农业农村厅、省商务厅、陕西供销合作总社下发通知,明确优先纳入、优先安排有劳动能力的农村贫困残疾人及其家庭成员就业、从业,明确签订扶贫协议的企业、联合社(专业社)要安置农村贫困残疾人比例不低于应安置贫困户总数的20%;对有能力和愿望的贫困残疾人开展免费电子商务培训、创业孵化、合作对接和就业推荐。

image.png

杨健夫妻俩在上翟庄残疾人就业基地劳作

57岁的杨健,家住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阿党镇上翟庄村,患有精神疾病多年;54岁的妻子刘淑玲,腿脚不是很灵便,重一些的农活基本做不了,家里一度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2018年,村里成立了泽丰润子实业有限公司上翟庄残疾人就业基地,杨健和妻子双双被安置到此就业,每人每月均有1580元的收入。

记者采访到杨健时,隔着他厚厚的眼镜片,都能感受到他满眼的幸福,“单单在就业基地的收入,我们两口子每月就有3000多块钱,再加上国家给的各种补贴,每年的收入接近4万块钱。”他说。

如今,每天一大早,杨健就开着他的电动蹦蹦车,载着妻子直奔就业基地,路程不过5分钟的时间。

此外,在兜底保障方面,陕西省针对接受扶贫开发项目取得收入尚不稳定、但已不符合低保条件的残疾人家庭,在继续享受12个月低保的基础上,还可适度延长时限。同时,陕西残联会同省财政厅开展贫困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项目和助力脱贫攻坚重度残疾人集中托养行动,每年对5000—10000户贫困残疾人家庭进行无障碍改造,目前已累计改造2.9万多户。而为了开展贫困重度残疾人托养照护和助力脱贫攻坚集中托养行动,陕西省财政每年投入2500万元,以建档立卡贫困重度残疾人为重点,对1.2万人次重度残疾人给予托养照护服务,对1250人次贫困重度残疾人给予集中托养照护,解放了家庭生产力,缓解了家庭支出和长期照护负担。

在教育扶贫方面,陕西残联会同省教育厅、省民政厅、省扶贫办制定相关办法,自2016年秋季学期起,免除公办普通高中非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学杂费;在结对帮扶方面,陕西残联会同省委组织部印发相关通知,明确农村基层党组织按照年度帮扶贫困残疾人户数不低于总数25%的标准,开展助残脱贫工作。

“十三五”至今,经过陕西各部门的协调联动,形成了聚合效应,最终实现了36.7万贫困残疾人脱贫。


相关阅读:

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脱贫比例高达96.9%:安徽省残疾人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鲲鹏击浪从兹始:湖南省残疾人联合会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脱贫路上,残疾贫困户一个都不能少:宁夏回族自治区残疾人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共谋脱贫计致富硕果香:甘肃省残疾人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多措并举齐发力凝心共筑小康梦:广西壮族自治区残疾人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人民至上浴火重生奔小康:湖北省残疾人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吉林省残疾人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河南省精准帮扶残疾人脱贫纪实